部编版 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 2024-03-10 03:35:09 阅读 8794

第一单元目录。

1、社戏。2、春酒。

3、安塞腰鼓。

4、庆祝旧历元旦。

写作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应对。

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 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中篇**《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

归省:xǐ行辈惮:dà絮叨:xù

怠慢:dà撺掇:cu凫水:fú潺潺:ch

歌吹:ch蕴藻家眷:ju

皎洁:ji漂渺纠葛:ji

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

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 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 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看戏前( 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中(5-30): 看戏波折 (5-9)

月夜航船 ( 10-13)

赵庄看戏 ( 14-22)

归航偷豆 (23-30 )

看戏后(31-40): 我”对社戏的怀念。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

明确: 看戏波折 (5-9)

月夜航船 ( 10-13)

赵庄看戏 ( 14-22)

归航偷豆 (23-30 )

四、分析第一部分。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明确: 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

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

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 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①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突出看社戏在平桥村是最大的乐事。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预习第二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

二、分析第一层。

1)自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2)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3)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

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4)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明确:“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

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

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

5)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三、分析第二层。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

2)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跳、拨、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拨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点、磕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

3)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有形(视觉):“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

有色(视觉):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

有声(听觉):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有味(嗅觉):豆麦的清香;

有情(幻觉):“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触觉:扑面吹来。

重点语句: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板书:

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

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4)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

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蓄足气势)。

四、.分析第三层。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真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疑为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

2)在作者的笔下,我急切要看的戏有意思吗?小伙伴们这么热衷于看戏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戏不好看:正面: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却没有翻,②蛇精,跳老虎许久都没有出来③老旦不停地唱。侧面:孩子们骂、吁气、打呵气等神态描写。

热衷于看戏的真实原因是: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具有吸引力, 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以及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

描写“我们”**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这样描写“我们”**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

五、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19部编版 第一单元整合备课设计

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部编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整合备课设计。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 单元,单元内容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 注释 旁批 补白和技巧点拨 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 活动任务单 和任务说明。本...

部编版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部编版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第一单元。1 社戏。2 春酒。3 安塞腰鼓。4 庆祝旧历元旦。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7 大雁归来。8 时间的脚印。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1...

部编版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部编版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第一单元。1 社戏。2 春酒。3 安塞腰鼓。4 庆祝旧历元旦。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7 大雁归来。8 时间的脚印。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