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简析

发布 2024-03-04 22:55:10 阅读 3756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简析单元教材解读:

纵观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主题:乘着诗歌的翅膀飞翔。

课文中有现代的抒情诗,有古诗古词,也有童趣盎然的儿童诗。童年时代每个孩子都是诗人。语言的美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我们引领孩子徜徉在诗歌的世界应当着力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情趣,并会写写小小诗歌。当然,教学诗歌不是以培养少年诗人为目的,而应当以促进每一颗少年的心灵趋于高尚为目的。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的诗情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情感。

如果不培养这种感情,学生就会对大自然和一切事物的美无动于衷,他会觉得往水里掷石子和向一只正在啼叫的鸟儿掷石子是毫无区别的。我们要使孩子们能感受诗的灵魂的欢乐,在他的心中开拓出诗歌创作生气勃勃的源泉。这是我们教他读书、识字、解题同等重要的事。

诗的灵感——并不是短时间激越的飞腾,不是火花的闪烁,而是一贯的精神需求。正如王小波所说:“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第一课:老师,您好。

文本是什么?

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用优美的笔触赞美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同时也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热爱之情。所以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全诗全诗共九句,分为两小节。第一节(1-5句),赞美教师事业的高尚,表达对老师的深深谢意。

第二节(6-9句),描写教师工作的辛劳,表达对老师的衷心祝愿。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课文中还配有一幅彩图,是根据诗歌的内容创作的,学习诗歌时,要把**对照起来,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教师事业的崇高、美好和教师工作的辛苦。

学生学什么?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4、积累赞美老师的好词佳句,诗歌名言等。5、仿写精彩语段,迁移诗歌的写法。我们怎么教?

1.用“爱”的情感线索贯穿全课。自破题开始不妨就抓住题中的“好”,引发质疑“老师好在**?”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发现老师的好,从而对老师产生浓浓的爱意。

2.抓住“诵读”这个关键。诗歌的美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让充分张扬出来。朗读也能促进思考与感悟。

3.结合具体可感的画面和情境来理解重点句。比如在理解“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就可以让孩子们说说名人尊师的故事,(因为老师对他们的培养令他们无比敬重老师,始终谨记师恩。)说说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真实事例,这样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更易理解难句。4.

把好积累运用关。

设想积累:名人尊师的故事,赞美老师的好词佳句,背诵其他写老师的好诗,搜集老师的别称。

设想运用:写写自己敬爱的老师,将生活中的画面变作文字。仿写典型段落。

第二课:但愿人长久。

文本是什么?

本课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介绍了苏轼这首词的创作缘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的情怀。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介绍苏轼创作的原因,即思念分别达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第二部分(4-5自然段),具体描绘词的意境。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诗人低声吟咏新作《水调歌头》。

全文语言生动优美,想象卓绝奇妙,意境深邃,感情丰富,适合学生朗读。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此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此句亦为难点。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

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4.体悟苏轼情感的变化,领略他的豁达宽慰和积极乐观。

5.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们怎么教?

课上,准备首先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亲情的温暖。由此引入“独在。

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读与悟。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想引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还想引入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词。最后我再和学生在**的渲染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潮。设想积累: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月的别称,《水调歌头》全词,与课文情境相关联的诗句。设想运用:生活日记《中秋赏月》,看图写文,以第一人称写给弟弟的信(诉思念之情,告写词一事,抒豁达胸臆)

第三课:古诗两首。

文本是什么?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诗歌借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学生学什么?

一.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古诗描绘的美景。4、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5、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二.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们怎么教?

望洞庭》一、导入揭题。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3、多**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二、精读会意。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峨眉山月歌》

1、拓展知识,燃热情。

你了解李白吗?说说你知道的关于李白的知识。2、学诗立意,先抓情。

你能背几首李白的诗吗?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身临其境,显真情。

师:这首的妙处在于这短短28个字的诗中却有五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勾勒“峨眉山、明月、平羌江、三峡”图。)(了解李白的行程)

找出你不理解的诗句或词语。

古人常说人月两团圆,可此时作者抬头所见却是清秋半轮月,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你有过这样一种“我走月亮也走”的感受吗?说说你的经历。

古人常常对月抒情,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月是故乡明”啊!这是**的月?月亮为何总跟着作者?想想李白此刻看到这个情景,会是什么心情?他会说些什么?

4、反差体验,悟深情。

师:李白连夜赶路行程匆匆,也许还没来得及向朋友、亲人告别呢。想想这时李白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有好朋友在外地吗?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你的思念的?

师:你愿意送李白一部手机让他在孤寂的夜行船上和朋友再聊一聊,以表思念之情吗?同桌互演李白和朋友打**,倾诉思念之情。

师:手机是我们送给李白的,当时的他可是一无所有。船越行越远,思念也越来越长,李白只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师:哎,“夜发清溪向三峡”,(引读)——思君不见下渝洲”。师: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吗?再读诗体会体会。(自由读,齐读)设想积累:

1.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鉴中心。2.有关洞庭: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有关月亮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设想运用:文包诗,改写成散文。

第四课:秋天。

文本是什么?

秋天》是一首语言活泼、富有趣味、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为了抒发作者对。

秋天的喜爱与赞美,诗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秋天里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着力描绘出了一幅秋天的美景图、丰收图,读来令人舒畅愉悦,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色彩斑斓、明丽镌永的秋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节,通过抓住秋天的太阳、空气的特点,总写秋天,引人迈进秋高气爽的秋天画卷。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六节,通过抓住秋天的典型景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迷人绚丽的秋景特定镜头,并用“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

”这表达跳跃含蓄、意象丰富优美的句子,突出秋天中收获者的快乐,景因人而更美,人因景而更欢。第三部分是第七节,写法上以“走在秋天”一句和首节相响应,使全诗结构上散中有整,又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一句定格秋天的表情,传递出作者对秋天的留恋之情。至此,秋天被作者细致的观察、巧妙的联想、传神的文字编织成一帧精美的书签,让我们欣赏玩味。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诗歌的形象,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4.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怎么教?

一.组词导入。

师:今天我们聊聊秋天的话题。首先我们用“秋”来组个词。

板书:秋风秋实秋光秋思,理清课文的主线:秋风——秋实——秋光——秋思埋下伏笔。

导入: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都去过哪些地方,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二。请同学们读第二节诗,读后请填空。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说说这一节诗歌里,你觉得那些文字最出彩?为什么?师:讨论一下好在**?

拟人化的动词让描写秋风的文字有了鲜活的生命活力,这就是拟人修辞手法的魔力。

让我们学着诗人王宜振的样子,用拟人化的动词写一写秋风吗?秋风飘到,在那里。三.自学第三节。

圈出你认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词语。然后在旁边批注上从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学着写一节秋天的果实的诗歌,用上拟人手法。四、自读秋光一节,提出不懂的问题。五、学习秋思。

导入:作者把对秋天的千般情,万般爱,都写进了最后一节里,那就是秋天的思绪——秋思。那么是什么东西才可以承载作者的秋思呢?

1、读第七节,划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2、再从这句话里找一找最能浓缩作者情思的一个词。3、比较珍藏和收藏的异同。

4、作者珍藏的是什么?(黄叶)为什么珍藏黄叶?5、从作者珍藏黄叶你悟出了什么?设想积累。

1、读一读王宜振的其它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2、积累描写秋的成语。

设想运用。用拟人的手法写一首关于春天或其他季节的诗歌。段落的仿写。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复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 本学期要求我们掌握的学习习惯 坚持写日记 爱护图书。2 走,我们去植树 是一首诗歌,全诗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3 植树的好处是 送来清新的空气 绿化祖国 能叫风沙低头,...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预习题单

2.我能找出本课中的14个成语,并把它们记下来哦!3.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在课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作者是用和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的。2 作者从和两个方面来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景观的。画出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一下。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雅鲁藏布...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 老师,您好!老师,您好!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 热爱的思想感情。诗中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和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的崇高。诗歌把老师比作春蚕,我想把老师比作园丁 蜡烛 铺路石。古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