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发布 2024-02-18 07:40:09 阅读 7122

第七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

主备人:王亚平。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本册教材“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俗民风”、“景物聚集”“名人风采”、之后的又一组很具感染力、可为学生楷模、回忆学习历程来介绍“读书有方”为主题的课文本单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篇课文及一个写读后感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也可写从读课外书中得到的启示习作(7)和一个练习(7)。

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朱熹写的<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的读报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良好习惯。

22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设境导入,了解学情。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三、品词析句,领悟诗情。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

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2、理解第。

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

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

三、四句的含意。第。

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四、作业。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教后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这一课的重难点突破是对于诗词的理解,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交流讨论,结合实际。

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教学古诗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关于“躬行”的名言警句。

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第二课时。一、设境导入,了解学情。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

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三、品析词句,领悟诗情。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五、拓展延伸。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教后感:《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诗的前两句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的是半亩方塘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

看到这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先让学生紧扣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从短短的几句诗中感受到诗所描写的意境美。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齐读两遍,启发学生质疑。

学生通过疑问、解惑最终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

23 学与问。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设境导入,了解学情。

、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读课文。教后感: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

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

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总结出议**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自然分段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七单元综合练习。一 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横线。塑料 s sh 乐谱 p p 日寇 k u u n 香蕉 ji o ji o 蹲着 d n z n 威风凛凛 l n l n 二 按要求填空。三 在句子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最后一头战象 中的故事,令我们感动,带给我们很多启迪。2.一到冬天,...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和它们和睦相处。那么关于保护动物的作文又应该怎样写呢?街上的鸭子。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摇摇摆摆地漫步在温哥华的街头。鸭妈妈不时地回过头来,自豪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们,数数共有七只,没有掉队的。正当鸭妈妈再一次转过身来数着她这些漫不经心过马路的孩子们时,突然听见 扑通...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温暖的街头。盛夏的一天,鸭妈妈决定带鸭宝宝们去散步小鸭们乐得直拍翅膀。就这样,在鸭妈妈的带领下,鸭宝宝们站成一排,走出了家门,摇摇摆摆地来到了温哥华大街。温哥华大街真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小鸭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当然,在这种繁华的街道上,街头的下水道特别多。跟在鸭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