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语文《古诗词背诵》教案

发布 2024-02-10 11:35:11 阅读 8494

一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古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词杰作。其用词的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奥妙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因此,诵读古诗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必修课。

二教学建议。

本组“古诗词背诵”共安排了十首古诗词,包括八首古诗和两首古词。在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自学,以读读背背为重点。

引导学生先要熟读古诗词;再根据古诗词的注释,了解古诗词的大意,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后再了解相关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达到读读背背的目的。

建议分两课时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课时教学前,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与古诗词中相关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利用工具书自主清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达到能够正确、流利地熟读古诗词的程度。

在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再次明确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注释,了解古诗词的大意,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之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熟练地背诵这十首古诗词。

第二课时的教学,以检测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情况为主。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可先采用同桌互查、小组互测的方式进行,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小组练习背诵时,老师要巡视各小组的具体情况,要指导学生用适当的停顿和抑扬的声调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背诵水平。

之后老师可指名或让学生到前面来背诵。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采用个人抽签、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展示背诵成果,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诗词蕴含的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热爱。

三古诗解析与趣谈1.《七步诗》

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曹植。《七步诗》是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而写成的诗。

从文中不难看出曹植以“豆”和“萁”来比喻兄弟,通过“相煎”来感动曹丕,感觉有些乞求之意,而曹丕似乎也是被曹植所做的《七步诗》所“感动”,一时不忍,放了曹植。这种观点似乎也被大多数人认同,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曹植不但不是“乞求”曹丕,而是和曹丕进行“理论”。

所谓“相煎”是“萁”燃以煮“豆”,是说在煮“豆”的同时“萁”也会烧尽,与其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一人让一步。曹丕也明白,于是就“潸然泪下”,假意“感动”,实则在思考要怎么处理,最终决定放曹植一马,封曹植为安定侯。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兄弟之争,还使人们认为曹丕“仁慈”,非好杀之人,从而笼络了人心,使朝政得以安定。

所以,曹植并非以《七步诗》感动曹丕,曹丕也非因《七步诗》而放过曹植。而是通过《七步诗》这件事,双方取得了最好的结果。

2.《鸟鸣涧》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鸟鸣涧》是一首绝世佳作。诗人好像有点儿怪,起笔就是“人闲桂花落”,不知“人闲”跟“桂花落”有什么关系?而且为什么说是“桂花”?

“夜静”又何以“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月”出来了,一片光辉,“山鸟”不知是比喻什么或指谁?“时鸣春涧中”,一个“时”字,意味甚深,鸟语花香,好个清静自在!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这首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取得了“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总是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背景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3.《芙蓉楼送辛渐》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平明”点明送客时的时间。第。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这也是与送别之意相吻合的。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此诗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是指人的品德美好,但这种说法还不太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

漏等。在这里,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单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可谓别开生面。

4.《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在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得如此细微,色彩又异常浓丽的,则不多见。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上“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使景色愈发地美哉妙哉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5.《石灰吟》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上“若等闲”三个字,又使人感到作者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中的“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再加上“全不怕”三个字,又使我们联想到某种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诗的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臆,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为咏物诗,若只是将事物机械地写出来,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是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代英宗时期,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黎民百姓免遭战火。

但是,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爱国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6.《竹石》

作者是清代的郑燮。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前两句是说竹子扎根岩中,基础牢固。后两句是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不管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击打,它们仍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坚定顽。

强精神的同时,也是在说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高尚品格。

郑燮(1639~1765),字克柔,号板桥(我们更多的是听到“郑板桥”这个称呼),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他的诗、书、画,被人称为“郑三绝”。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被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和黄河南北各地,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后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佳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首句,直接叙写喜讯。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了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被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实是天大的喜讯。

诗人通过写自己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出他那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把自己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几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

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极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喜欲狂”既是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文中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并生出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难禁的心情。

8.《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的龚自珍。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纪年。在本诗中是指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到家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共写成三百一十五首短诗,统称为《己亥杂诗》。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一百二十五首。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有着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希望用奇特的想象表现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当时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这是作者在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是在憧憬美好的未来。本诗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变革,呼唤未来。

9.《浣溪沙》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落笔,却是在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如同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作者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精神振奋。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了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使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执著人生的情怀。

下阕作者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不是概念化的。作者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起笔,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触景生情,借此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

这首词,上阕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阕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抒情中融入哲理,因而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依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他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确实激励人心并催人奋进。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是宋代的王观。

这首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显得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来比喻,形容女子的容颜之美,而作者在此处则是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谙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场面,为友人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两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用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象友人的妻妾在倚栏盼归之际的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之后的“才始送春归”两句抒写了离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再谙别苦,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两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也隐于句中。

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

古诗词复习。七步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过程与方法。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汇报交流,理解诗意 品读欣赏,理解悟情 指导背诵,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 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

六年级下语文古诗词背诵综合练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或抒怀,或述理 或描绘,或言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沉浸其中,口诵心惟,含英咀华享受诗词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一 积累展示 14分 3 2 4 3 2 1.读读诗中加点字词,给它注上正确读音。煮豆持作羹 漉 菽以为汁。九州生气恃 风雷,万马齐喑 究可哀。剑外忽传收蓟...

六年级古诗词背诵

11虞美人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2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3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