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高考社科文阅读练习 二

发布 2023-12-06 00:20:06 阅读 5554

高考社科文阅读(二)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职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气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防如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包楼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下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

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饲料带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还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

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

统计材料表明,饲料带的**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两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14.下列说法符合文艺的一项是( )3分)

a. “呼吸运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 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 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无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d. 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

b. 使用纸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护环境。

c. 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 现在看来,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纸袋节约能源。

16.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与直觉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

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

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

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

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2023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

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l 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2023年上海高考一模试题整理社科文

1.崇明县 17分。常人岂可 无法 徐建融。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画家画的 写实 与文人画的 写意 之争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迄今学术界对此仍多有评论,大抵以倡 写实 斥 写意 为非,指其 全面否定文人画以至中国画 而以坚守 写意 摒弃 写实 为是,以为这才能坚决捍卫并弘扬文人画也即中国画。近读9月2...

年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社科类文章阅读教案

考试说明 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一 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 法律学 历史学 文化学 文艺学 美学 教育学 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 社科文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 社科文。1.安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9分 有人说到 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 经典 而提起 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 复数的 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