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2)1千米是多少米?1吨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吨=1000千克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3.做第109页的第题.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第1页。学习必备欢迎**。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第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总复习教案
测量总复习。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 毫米 分米 千米的认识。认识毫米 分米 以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较长路程的单位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质量单位 吨的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 计量较重物体 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吨的实际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巩固测量长度的单位和质量单位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一 复习的主要内容。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时分秒 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 二 测量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 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 集合思想十部分内容。另外这一册中的混合运算,是在巩固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初步教学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试题的运算顺序。在量的计量方面,在前...
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
总复习。第1课时时 分 秒和测量。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 109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对长度 质量 时间单位知识的整理和复习。2.通过对知识的错题分析,落实知识的查缺补漏。3.通过知识的归类整理,掌握解题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4.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发展使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