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0 03:35:06 阅读 1177

【教材分析 】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的是作者是当代作家苏叔阳,文章由春天放飞风筝写起,回忆了当年已年过50,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全文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刘老师用“女娲补天”的故事笑谈自己的残腿,讲课极好,亲手放飞风筝的情景。作者在细节回忆中加进自己的感受,生动展现了刘老师的乐观、坚强,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文章字里行间都抒发着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结尾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呼应了开头。本课的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是明确继续学习的目标,拟定学习方案。

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学生也会比较容易整体把握; 但是对课文展现的刘老师的四件事分配掌握可能有歧义。刘老师笑谈自己的残疾,用心用情讲课的情景以及亲手放飞风筝的情景很感人,学生阅读会有浓厚的兴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可以粗略读懂文本。本设计在预习交流字词的基础上,由课题读开来,从事件入手,在连段成篇的发现中感悟篇章的整体性,实现真正的整体感知,并在学习需求的整合中逐步明确**目标与**方法,体现学生的不断发现,让学习真正发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含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明确继续学习的目标,拟定学习方案。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明确继续学习的目标,拟定学习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导入。

板书“风筝”,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哪些同学放过风筝?有自己制作风筝去放的吗?

今天我们学习20.理想的风筝。

当你读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怎么还有“理想的风筝”呢?……

问题解决了吗?(文中说刘老师“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读一读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刘老师是个了不起的老师;他给我的影响很深。对于“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似乎还说不清,需要深入读书才能解决)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单,完成小组展示单。

2.小组分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汇报字词预习情况。

(1)预设字音:连翘花蹿捏哽咽

学生谈到多音字咽,相机出示(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处理哽咽和慷慨激昂的词义并请学生结合句子谈感受。

设计意图】突出音形义的结合,谈到字音的同时处理词义,提高识字效率。

(2)预设字形翱喇学生能谈到喇重点处理翱

皋:水边的高地羽:小鸟的羽毛翱:小鸟要想飞离水边,飞向高地,就得使劲扇动翅膀,这也就是翱的意思。翔:盘旋地飞而不扇动翅膀。翱翔:回旋飞翔。

读读文中的句子: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这一段中还有个词语“翩翩起舞”,意思:轻快地跳起舞来。这个“翩”字也有个“羽”字旁,疾飞的样子。

拓展出示翻:本义鸟飞,忽上忽下的飞,这四个带“羽”字旁的的字也就是飞的四种状态。

设计意图】依字理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明白其字形,理解其字义,感受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

(3)预设字义:

捏抻糊拄结合语境理解可,查查字典更好。

女娲:神话中的女帝王。

蜈蚣: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它们行动迅速,多为夜行性生物。

(文中说的是刘老师制作的风筝有最简单的“豆腐块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从这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稚气:儿童的气质、神态。(文中说刘老师故意撒手之后“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从这感受到的是什么?)

酸涩:酸楚,伤心。辛酸苦涩。(文中说的是刘老师笑谈腿残之后“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从这感受到的是什么?)

淳朴:形容人十分诚实,朴素,老实。(结合课文呢?)

设计意图】字词义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结合语境来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词语能力的同时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小组合作朗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分别在第几自然段?

第一件事(第三自然段):

刘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女娲造人的传说,笑谈自己腿部残疾的原因。

第二件事(第四自然段):

刘老师的历史课讲得很精彩,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第三件事(第五自然段):

刘老师在课上倾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对学生耐心、亲切。

第四件事(第六——九自然段):

春天到了,刘老师将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放飞天空,并故意撒手,再追逐风筝的情景。

预设:学生有可能把课上的三件事做归并,引导学生从事情表现的不同方面作区分。另外对于第四件事学生可能找不全段落,尤其会落下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注意“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这句话。

2.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第3——9自然段回忆了刘老师的四件事,开头自然段,结尾,第自然段呢?读一读,想一想。

第自然段:每逢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第自然段:刘老师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我深深地思念刘老师。

2)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首尾呼应)

学生谈到其它内容也可以:刘老师喜欢放风筝,而且还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因为刘老师……所以他在我的记忆里行走。

3)过度自然。

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请你找一找过渡的句子。从这一句,就能过渡到下面的“放飞风筝”。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刘老师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gōnɡ),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四、拟定学习方案。

1.我们再读课题,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又读懂了什么?

2.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已经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作者为什么会常常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2)刘老师不便奔跑,为什么却还要亲自把风筝放上蓝天?为什么还要故意撒手,去追赶线拐?

3)为什么说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了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4)写刘老师,为什么要描写春天的景色?

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3.继续深入的学习课文,我们还应该**什么呢?

1)刘老师是怎么样的人?

2)课题“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

3)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4.根据需要**的内容和疑问,拟定学案。

1)以**内容“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拟定学案。

预设学生学习方案: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刘老师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的句子,体会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读读这些句子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还要抓住事件来体会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且有序学习,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一:

读文中回忆的刘老师的四件事,想想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圈画关键词句并简单批注。完成**。

2)以**内容“课题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形成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二:

读读文中“放风筝”这一部分,在感受深的地方简单批注。再联系全文想想“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

3)从疑问生成学案。

学习方案三:

已经近30年没见到他了,我还是深深地、深深地思念刘老师”是因为什么呢?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圈画关键词句并简单批注。

五、作业:1.完成自学手册相关练习。

2.初步完成学习方案的学习。

板书设计:20.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笑谈残疾。倾情讲课。

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理想的风筝。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22.理想的风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开发区中心小学潘攀。教学目标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三件事的描写,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 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3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初步学习课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一 导入。1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2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老师。尽管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