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后感文体是一种读与写结合的文章体裁。它能灵活多变的把学的知识转化成文字能力。初学者练习写这种文体,可以提高认识水平,锻炼文字表达能力。
关键词: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一个陈旧的话题,一种古老的文章样式,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写得厌了,烦了。但大多人就是在这个陈旧的格式中,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文。时下,课改处于探索期,学生的课业负担居高不下,学生读书的时间,读书的热情,读书的感悟能力大打折扣,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弱化,从而影响学生终身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此,呼吁教者同仁,不妨回归老路,采用一课一得的读后感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后感文体与一般的议**不同,又别于心得体会。内容宽泛丰富,形势变化多样。所给材料,有单则的,也有多则的;有文言的,也有白话的;有文章的材料,也有从生活实际和现象中摘取编成的材料;有文艺的、科技的、体育卫生的;有现成的,有从原始材料中概括提炼的要点;既可是归成类的材料,让你运用于文章中,有可能是综合其它材料,让你从中筛选出足以能证明论点的材料。
诸如此类,等等。
如何按照作文命题者的旨意,将这些材料作用于文章,写成一篇情理兼备的读后感呢?就得认真分析这种文体的特点。
就内容来说,这种文体可分为两部分。即“读”和“感”。以“感”为主体,“感”离不开“读”,“感”从“读”中来,“读”是“感”的先导,是“感”的基石。
由于个人的文化素质、经历、年龄、世界观、审美情趣的不同,“感”知中心各有迥异。阅读时,可“感”的地方很多,但只能写一种感受,或某一方面的感受,当然是抓住文章感受最深的去写。
感”是主体,要做到“感”从“读”中来。“读”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话题,“读”是阅读的先行,也是写作的先行。先将这些具有概括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引发出来,作为行文“有理、有据、有力”的材料。
这些材料是“读”中材料的提炼加工。“读”中材料是中心论据。“感”是灵魂,要把正确、鲜明、新颖的观点体现出来,充分运用所供的材料,联系社会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与理去论证。
感”要与原材料的中心句、中心语段的含义相呼应,进一步升华读后感的主题。
就结构来说,可以分为五部分,即引,点,联,评,结。五个部分互相关联,按照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逐层深入,将所给材料灵活自如的运用于文章中,完美的表达阅读后的真切感受。
引,即引用。将所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做到文章开篇切入中心,集中目标。
点,即论点。在引的基础上,自然地导入中心论点,亮出观点,一语道破,巧妙地将阅读与感受联系在一起。
引和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一步,决定着读后感的成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教读后,学生感触颇深,教师布置写一课一得读后感,欣然提笔:“今天,在老师的的引导下,走进了朱自清老先生的精神世界,拜读了他的《背影》,深觉父爱宛如高山,犹似大海,人间亲情至高无上。
”前者为“引”的部分,后者为“点”的部分,衔接自然流畅,为下文的论述确立了中心。这是文章的“凤头”。
联 ,即关联。就是将所给材料与学生写作的新材料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要注意: 巧妙联系,注重衔接。
时时转换写作的三维空间,将所给材料加工整理与文章的新材料重组,整合,以原材料作为影子,含沙射影,一点带面,概括性强,语句要精练。自然过渡,注重逻辑。紧扣文章中心,完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照应。
多用复句形式,特别是主从关系的复合句式,阐说事理有根有据, 做到条理清晰,旁征博引。紧切实际,首中肯綮。围绕一个中心,搜集多种(类)事实和道理论据,展开联系,可以拓展联想思维的空间,运用对比思维模式,谨防没话可说或废话连篇,这是读后感文体的重心。
“联”好了,文章论证游刃有余;旁乱联系,就会偏离主题。
评,即评说。是运用论据阐明中心论点的过程。与“联”同步进行。
也可分开论述。是文章的“猪肚”。这是此类文体的核心部分。
必须做到:就“事”(材料)论“事”(事理),又不仅仅拘泥于事(材料)。紧扣材料,切中要害,引述的当,论证透彻。
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突出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例证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着力运用排比句,反问句等学生常用的具有感召语气的句式,强化论证的表达效果。
结,即总结。通过以上的论证分析,再次明确中心,把握主旨,照应论点。做到语言简洁,概括力强,感召力强,能起到催人奋进,撞击心灵激情的作用,彰显“豹尾”的魅力。
灵活运用这种模式,显得结构完整,不会空洞无物,指导学生初学习写作,可以做大胆尝试。当然,不是所有的读后感都搬用这种模式,刻意套用,会走入封建时代八股文的套路模式,影响学生作文智慧的开启,阻碍学生灵感的拓展。总之,一篇清理兼备的读后感,尽可能的把所读与所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情动于衷”而“意表言外”,它是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娇柔做作的粉饰。
在读后感中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后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力》读后感
正如作者所言,阅读时代的好与坏,不是谁能给出标准,因为每个时代在阅读上有良好的表象或者相反,终归是后人总结观察出来的结果。今天读的是 阅读力 第二章 阅读史上的好风景 但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从远古时代甚至文字出现之前的泛阅读到当下的 全民阅读 总是有一些共性的良好因素,作者将其称为 阅读史上的好风景...
《写作力》读后感写读后感
写作力 读后感 写读后感。写作力 读后感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都能促进思考。作品的优劣往往取决于作者思考的广度 深度和创意。但是,由于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不进行思考练习,加上对优美语句的过度重视,学生写出的作文最常见的问题是内容不清楚 逻辑不明朗,表达不流畅。一个思考力很弱的人,在任何领域都不会...
《阅读与写作》读后感
春雨树创意美术。阅读什么?如何阅读?写作什么?怎样写作?带着这些困惑,我打开了 阅读与写作 这本书。作者是夏丏尊 叶圣陶两位大家,书中配图是漫画大师丰子恺,可谓珠联璧合。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第一篇是叶圣陶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发表于一九六二年的 文汇报 五十年前的文字今天读来依然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