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

发布 2023-09-12 16:35:55 阅读 512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会写课后生字:吟、瑟;能准确背诵、默写诗词,理解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汉语言之美,提高对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想象诗词所描绘出来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望天门山》

1、导入:1)同学们之前有学过李白的诗吗,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2)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介绍李白的相关知识。

2、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一首新的古诗,《望天门山》,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黑板板书,诗名)

2)欣赏**,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想象两山对峙,当人从中走过,那种压迫之感。

3)通读诗句,了解诗意。

对古诗字词,进行讲解,请同学翻译;老师讲解翻译。

4)诗词分析。

讲一讲这首古诗描写了什么?

通过题目,了解这是一首写自然景物的古诗。

作者观景时的角度是:“望”。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

分析诗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请同学们谈一谈读完这两句诗后的感受。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

再读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长江水、孤帆、太阳

在这首诗中,作者给这些景物描上了什么颜色?

青(山)、绿(水)、红(日)、白(帆)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你觉得全诗哪个字、或者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表达了作者新鲜喜悦之情。这个“出”字,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相对出”这种感受呢?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因此作者才会有这种感受。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山行》1、作者介绍。

2、诗歌美图欣赏。

3、诗词讲解: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逐字词进行讲解,请同学自行翻译,然后老师讲解翻译。

4、诗词分析。

①通过了读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板书)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一起诵读这首古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这些都是在为后两句做铺垫,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暮江吟》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2、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在诗题中,有一个“吟”字,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诗体。 释义为唱,声调抑扬地念。所以这首诗的节奏感是非常强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3、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尝试翻译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老师讲解翻译。

4、在学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这里的光为什么用“铺”这个字,而不用“照、射”?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对应“暮”这个字,说明傍晚的这个时间点。

5、“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水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6、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有可爱之意,“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7、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又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课外知识:1、了解绝句与律诗的区别。

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本课学习的三首诗,都是作者日常生活中所见,有感而发,同学们日常上学路上、生活中,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要多思考,多观察,展开联想。例如:

在有雾的早上,田地上空,漂浮这一层薄雾,像轻纱一样盖在麦田姑娘的身上。太阳升起,雾气升腾,像雾姑娘起身时的身影。

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第二单元作文 科技馆一游单元作文

一游。五年级上册语文s版第二单元作文 科技馆一游。哈哈!前几天我们去了一趟科技馆,那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有趣!画是有趣的。一进二楼的门,便看见一只大乌鸦!你可别误会,这可不是真的乌鸦,而是乌鸦的 只见一只只乌鸦穿着不同的衣服,有的还戴着眼镜!他们一个个摆出不同的carriage,配上五颜六色的衣服...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S版

2019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s版 2019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s版 一 给加划线的选择正确读音。即刻 j j 搜索 s u sh u 畸形 j q 规矩 j j 歉疚 ji ji 娱乐 y y 扎眼 zh z 和着琴音 h h 二 看拼音,写词语。zh l zh t mi o m n...

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庙坝镇中心校集体备课教案。备课组别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备课内容 第二单元。主备人 郭琴芬。参加成员 陈红 郭琴芬 纪群英 宋生贵 廖胜刚。备课时间 二 一六年二月。6 猫。教学目标 1 学会4个生字,掌握 稿纸 等词。理解 古怪 尽职 屏息凝视 等词语,积累 生机勃勃 等词语。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