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
高校学生择业心理研究综述。
高校学生择业心理研究综述。
由于扩招以后的就业形势的变化,对高校学生择业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可以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高校学生择业心理研究状况做一概述`。
一、择业心理、择业观念的调查。
在有关择业心理、择业观念的调查研究中,由于有调查数据的文章比较少,在这里只摘录两个2023年的调查结果,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及择业观念。
范巍等采用问卷法,对在校。
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择业价值取向、择业标准、择业自主性、影响因素、理想职业、工作单位及地域的选择、对专业的认同性、加入世贸组织及西部大开发对自己的影响等方面内容。见下表:
问卷调查结果。
申勤俭等采用问卷法,对在校。
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涉及三个方面共26个问题,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择业意愿与心理、择业方式、择业行为,对学校就业咨询服务工作的评价以及其它有关情况。见下表:
问卷调查结果1
问卷调查结果2
虽然两个调查者所设计的调查问卷项目有所不同,但在一些基本就业倾向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致性。个体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其择业意向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当代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
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从两所学校的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地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及京津沪等直辖市),而愿意选择西部大开发地区和人才紧缺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的学生非常少。在理想职业的选择上,管理工作特别受大学生的青睐。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择业心理的一般特征,如自主意识增强,关注自我实现,注重才华施展,工作发展前景等。另外,大学生注重经济效益,力求成为管理人员,向往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也是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观念。
二、择业过程中的常见不良心理状态研究。
在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研究上,以下是研究者普遍认为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
2.1 焦虑。
研究者普遍认为焦虑是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研究者在焦虑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继发后果等方面做了很多**。
多数研究者认为择业目标多元化,职业选择自由度的扩大,面对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面对未来从事职业领域及工作地点的选择,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产生焦虑。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如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担心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等。焦虑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心理,甚至生理疾病等,严重时就可能产生择业恐惧,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2.2 自卑。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研究者在**自卑产生的原因上论述颇多,在自卑的表现形式及继发后果上认识比较一致。
多数研究者认为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等,但主要还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性格内向的同学多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暂时性挫折或求职屡次受挫后,往往产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
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不敢面对、参与竞争。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不良心理现象。
2.3 依赖。
在对大学生依赖心理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对依赖的原因进行了**,认为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好像不是毕业生自身求职,而是父母亲属们求职,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依赖父母亲友的心态。二是个人主观因素引起,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还有的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是不愿承担责任,带有明显的择业回避责任倾向。
2.4 自负。
在对自负心理的研究上,研究者对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做了一些**。
多数研究者认为产生自负心理的根源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时高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愿望和社会需要割裂开来认识问题,带有理想的就业观念。自负主要表现为职业取向太高,严重脱离现实。反映在行为上往往是固执己见或自命不凡。
这种过高的自我肯定,好高骛远,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对自己顺利地择业和取得择业成功影响很大。
2.5 嫉妒。
嫉妒心理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对嫉妒心理的研究上,研究者对其主要特征、表现与后果进行了**。
部分研究者认为嫉妒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不利和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以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主要表现有: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先是羡慕、转而痛苦、后又不甘心,个别人甚至采取背后拆台等手段。
嫉妒的后果是严重伤害同学间感情,使同学关系恶化,阻碍同学择业。嫉妒还会使团体内(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这又更加重本人的内心痛苦和烦恼,以至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2.6 盲从。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盲从心理,研究者对其特点做了一些**。
有研究者认为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有研究者认为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盲目跟随别人,尤其是一些依赖性较强的人,在择业现场寻找热门职业。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甚至不会扬长避短。
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合适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主见,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挤,自己也跟着往里挤。
三、择业不良心理调适途径的研究。
在针对择业不良心理调适途径的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者把调适途径与对策放在一起表述,但调适是针对大学生本人所做的提议,对策是教育者所采取的措施。调适途径的研究概括如下:
3.1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择业自信心。
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其实质就是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每个毕业生应冷静思考自身的条件和就业的定位,分析个人的优势与不足,科学地确定择业的方向和期望值。大学生要按照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充分做好择业前的准备,以增强择业的自信心。
3.2 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素质,适应社会需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毕业生应着重培养以下优良心理素质:①能正视现实,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政策,对矛盾和困难能正确处理;②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③具有较强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公关能力,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及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④具有驾驭自己情感的能力;⑤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3.3 合理宣泄、改善心境、增强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挫折会给人增加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产生心理挫折后,可以通过向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倾诉,使自己保持冷静,恢复正常理智。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体力消耗达到情绪的宣泄,达到平衡心态的目的。总之,要善于释放自己的心理挫折,增强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3.4 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增强竞争力。
现在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①职业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表达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交际能力;⑥创新思维能力;⑦掌握信息能力;⑧生存能力。
4 择业不良心理对策研究。
在择业不良心理对策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者们都认为应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这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心理问题不完全等同于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就业只是他们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阶段而已,他们前面的学习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这最后的就业做准备的,因此,关注他们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及心理调适 第一节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一 心理素质概述。心理素质 是指人在认知 情绪情感 意志 性格 自我意识 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在环境的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 逐步内化出的一种心理结果。二 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1 智力正常2 意志健全 3 情绪稳定。4...
大学生心理研究
学生 05物流一班卢江平0052262 指导老师 景进安。前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由于心理调试能力的差异和不平衡,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同学习压力 经济压力 就业压力等造成的问题,心理素质 意志品质和自制能力差,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过激行为。案例1 某名牌大学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优秀学...
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先就业再择业
先就业再择业是为了走的更远。倒是如果在求职择业上不能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认为读了大学,手握文凭,就应做个 白领 除了 白领 的位置,其他一切岗位都不屑一顾。又或者对报酬收入 福利待遇的期望值过高,不是高薪职位就概不考虑,总之是走进了只想高就不愿低就,那才是是作茧自缚,会自误其事。先就业 有啥干啥,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