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非选择题答题建模

发布 2023-05-18 02:24:28 阅读 6337

一、解答非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1.认真审题。

审题过程及内容: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范围-确定所考内容属自然、人文还是区域地理中的哪部分。

2)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的哪一问。

3)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4)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题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5)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2.判读图像。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绝大多数是与图像相关的。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迁移知识。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再现、加工、重新表达的过程。无论面对的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

4.准确表达。

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炼、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二、答题建模。

1.特征描述类。

题型特点。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正确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平时只有善于积累,明确把握各个地理事物的特征表现,才能为正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思维建模。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具体答题思路是:

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

模块举例。例1】 (2012·绍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

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

材料二 2023年与2023年大陆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及变动幅度。

1) 简述2000~2023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 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解析:第(1)题,第一步,明确描述对象“2000~2023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和描述特征“城镇化发展特点”;第二步,规范描述角度,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两方面;第三步,获取信息**:材料二;第四步,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第(2)题,明确说明对象“广东省和辽宁省城镇化第一因子”,确定回答重点“说明”“差异”;描述角度“工业结构差异”,联系两省社会经济条件和材料一;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答案:(1)城镇化水平较高,各省(市)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2)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2.地理事象判断类。

题型特点。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

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例如,有的设问是“此时a城镇的风向是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图中所示是___海区”等等分别属于对地理事物形式、分布和特点的判断。

思维建模。判断类试题主要有两类:

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

这类问题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地方的天气状况;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河流、山脉的名称;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据影响风的形成因素判断风向等。

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也是依据三个方面,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影响人们的生活方面考虑,即是否有利于人们出行,能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等;第二,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这类生产活动的特性,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第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其和住宅区、河流、盛行风向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避免这种污染等。

模块举例。例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进步。结合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所行事,皆范模于天地阴阳之端,至如树木以时伐,禽兽以时杀,春夏则生育之,秋冬则肃杀之,使物遂其性,民安其所,是范围天地之道而无过越也。”

—摘自宋·李衡《周易义海撮要》卷七。

材料二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是以人为核心,由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子系统共同构成。

1)材料一可反映出我国古代已出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材料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___的观念。

2)填出材料二图中字母代表的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子系统,并与对应的内容连线。

a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基础。

b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条件。

c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的目的。

3)判断下列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分别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要求。

2023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召开。

2023年8月8日,经***批准在12个省区新建1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大力研究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解析:本题属于判断考试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理解和说明问题的因果关系。

第(1)题,材料一主要反映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突出环境的观念。第(2)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社会系统是目的,经济系统是条件,生态系统是基础。第(3)题,根据材料叙述的重点,来分析其所体现的原则。

答案:(1)环境。

2)a:社会系统→③;b:经济系统→②;c:生态系统→①

3)①共同性原则 ②公平性原则 ③持续性原则。

3.原因分析类。

题型特点。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思维建模。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2023年非选择题复习

这是非选择题的复习资料,请大家利用考前20天时间一定用力背下来。在背大题的同时,千万不要把80分单选题扔了。1 认真仔细看书。2 教材的同步单选。3 试卷单选解决好。4 把我在邮箱放得单选资料整熟。另,请大家看看2010年考题和 试卷的非选择题答案,体会 领悟这些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 ...

c语言非选择题

改错题 修改程序中的错误,实现将键盘输入字符串中的 0 7 转换成比它大2的数字字符,8 转换成 0 9 转换成 1 如 输入 ab56cd89ef34gh43 输出 ab78cd01ef23gh65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char s1 100 s2 100 int ...

中考非选择题题型研究

中考非选择题题型特点。陕西中考非选择题每年4道大题,共36分。4道大题有一条明显的主线穿插引领,每道大题有鲜明的主题和主线对应,并由若干材料和设问组合而成,材料和设问一一对应。分析近8年非选择题,其呈现以下特点 1.设题材料 选材注重选取社会重大时政热点 社会热议话题 生活情境等,涉及政治 经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