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小结2篇。
xx年毕业的我,满怀自信地跨进小学校门。从教后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闭上眼睛,一幕幕都可以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忘不了开学第一天面对里三层外三层家长的恐慌,忘不了上第一堂课的兴奋与紧张,更忘不了第一次与家长交流时的不知所措。
斗转星移,日复一日,渐渐地了解了孩子们,慢慢地熟悉了教学工作。不知不觉中,曾经陌生的一切如今已不再生疏,而曾经那个对工作一无所知,尚且带着一脸稚气的我如今也已多了几分成熟于稳重。暮然回首,才猛然发现我也已在教育的大道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
回首过去的足迹,我收获了很多。首先我认为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从一开始就认真研究学生,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讲课的深度难度相对好确定。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为了上好每一节堂课,我都认真研究课文,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
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上课内容丰富,现实。
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另外,公开课也是成长的重要途径。每准备一次公开课就是自己思维、语言、动作的大考验。思前想后,一点点揣摩,一遍遍修改,让人收获甚多。
学唱英语歌曲,也是一种英语学习的形式。在课堂上,有时无法插入英语歌曲,使学生感到很遗憾。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唱英语歌曲。
教师要把比较好的适合学生的英语歌曲,尽量教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找到英语的语感。从听到跟唱到自己会唱,这个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又能让不肯开口的学生开口,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唱歌能让学生找到英语语感;利用英语原版电影,还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小学生非常喜欢动画、**片,教师应根据他们这一特点,将《狮子王》、《猫和老鼠》等类型的原版动画片,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们看,电影中那些简单而又易懂的语言,会使他们感到兴奋。学生互相之间在比,看到底谁懂得的语言最多。
在学生感受到有困难、有争论的地方时,老师应给予适当的指点。
经过努力,学生增长了知识和能力。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
教师成长小结(2):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发现:新旧教材相比,不但**并茂,而且没有了以往说教性的纯文本词句。以前一些家长也可以凭借教材文本弄明白孩子的所学内容,现在却可能看不明白新教材中一些知识点的处理。
新课程教材中之所以不见了纯文本,是因为强调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而非死记硬背数学结论,主要是借助数学问题来蕴含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一些年轻教师缺少数学教学的必备素养,不能够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必然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我以为,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实质数学味,洞察认知的深度。
研读教材,首先要弄清某个具体的范例蕴含的数学知识,然后才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程序的调整或情境的设计,使得教学程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情境更加吸引学生,学生也才能将知识学活、学懂、学深。
案例一】认识乘法”一课是在学生学完表内乘法之后,关于乘法意义认识的进。
一步延伸和拓展,主要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几十几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学。
一位教者可能觉得大象运木头这样的事情不足以吸引学生,或者觉得尽管大家都知道大象是可以帮助人类做事情的,但生活中除了在动物园可以见到大象之外就难以见到大象工作的事情。于是我就重新设计了一个到麦当劳用餐的情境,学生们果然都很兴奋。请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麦当劳吗?
生:喜欢!(异常兴奋)
师:看!这是什么?多少钱一个?
生:冰淇淋!3元钱一个!
师:现在有20个小朋友要到麦当劳聚会,你们说他们要买多少个冰淇淋?
生:20个!
师:谁会提一个数学问题?
生:一共要用多少钱?
师:谁会列算式?
生:20×3
师:……我们今天就来继续学习乘法。想一想20×3等于多少呢?
生:60。师:真不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学生难以表述,教师也表述不清。
以致后来无论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练习,还是几十几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学,教师和学生对这部分口算的算理都昏昏然!在最后作业反馈中,全班居然有一半以的学生有错误,即使那些做对了的学生恐怕也未必完全弄明白了,因为此前有的学生已经知道20×3的结果了。
反思】1.教材中范例讲的是“3个20”,而教者讲的却是“20个3”。我们都知道无论“3个20”,还是“20个3”,都可以列式为20×3,但。
是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3个20”列成加法算式是20+20+20,而"20个3”列成加法算式是3+3+3+3+3……+3(一共有20个3相加),教者这样变动,在算理上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
2.“20个3”的乘法算理,教材中没有专门安排教学,应该在学生掌握类似“3个20"的算理并从中找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由“3个20”和“20个3”算式意义的相同性,知道“20个3”也列式为20×3,也就等于60。
3.教材中的例题除了设置情境,还蕴含着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意图,这是该教者所没有领悟到的。每头大象运了20根木头,为什么要10根一堆,堆了2堆呢?这是为了和计数单位“十”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一头大象运了20根木头,也就是“2个十”;3头大象运的就是“6个十”,也就是60。而到麦当劳买20个冰淇淋,3元一个,又该如何解释算理呢?
二、找准重点,把握教材重心研读教材,除了要挖掘教材的实质内涵,还要理解准知识的重点,这样才能把握教学处理的轻重,顺利教学,不至于使教学有失偏颇。
案例二】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
首先,教师自己直接在黑板上很标准地画出了从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并未交代名称),并且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依葫芦画瓢。
然后教师问学生:“你还会画出其他线段吗?”
学生们不知道教师究竟要做什么,所以有些不知所措。
后来教师干脆又在黑板上由这个点出发画了一些其他的斜过来的线段,学生也按要求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一些这样的线段。
教师又问学生:“哪一条最短?”
学生回答中间的那一条有垂直符号的线段最短。
教师问:“是吗?”然后也不验证,就抓住“距离”一词又是画图,又是翻开教材看有关距离的表述,结果,讲了半天,画了半天,学生还是懵懵懂懂。
最后进行知识的拓展,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画斜线的,画平行线的,随手画得似乎垂直的……
反思】应该说这位教师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相关知识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之所以导致教学的失败,是因为可能看见课题中有“距离”一词而过分强调,忽略了对“垂直线段”这一本质性的概念的引导,故而引起了教学的混乱。
其实这节课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教者在黑板上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直线,让学生思考:如果有一个小蚂蚁从这个点出发,走到这条直线上去,你能帮它设计几条路线供它参考吗?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
汇报时请他们上来在黑板上画一画。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各种画法间学生:“这些画法中,哪些是线段?”(板书:线段)“你觉得小蚂蚁会走这些弯曲的线路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擦去那些弯曲的线。
师:你们猜,这么多线段,小蚂蚁会走其中的哪一条?为什么?
进而引出垂直的那一条线段最短。
这条线段最短吗?”教师在黑板上测量,然后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垂直的线段,全班学生进行测量验证,引导学生得出垂直的那一条线段确实最短。学生全体操作、验证,既提高了可信度,又加深了体验,还提高了通过操作画垂直线段进行探索的学习能力。
师:你们会给这一条垂直的线段取一个名字吗?
得出“垂直线段”的概念。(板书)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垂直线段?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师:从这个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几条垂直线段?
最后揭示出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就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建立联系,组成认知模式。
研读教材,就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沟通一个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串成串,组成块,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领悟。
案例三】六年级教材中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
反思】第①个例题主要是运用“替换”的策略将两种量统一成一种量,然后解决问题。第②个例题是常见的“鸡兔同笼”问题,粗一看教材,会以为这个例题讲的是画图、列表等策略,其实不然。画图也好,列表也罢,都是运用先“假设”成同一种量,再“替换”成两种量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
只有对教材深入研究,才可能用“替换”这一数学思想沟通两个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也更能理解编者将这两个例题放在一起的编写意图,形成了认知板块。
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苦思冥想的就是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何用上合作**等学习方式,往往忽略了对教学内容本真的思考与教学目标内在实质的把握,在学生脑海里只留下简单的行为体验,所形成的知识却常常是不清晰的,甚至是混乱的。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领悟教材编写的真实意图,把握知识的科学内涵,才能切实提升教学素养。数学教学素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如果教师本身对数学学科知识就是模糊不清的,那又拿什么样的知识教学生呢?教师也只有把握住知识的实质,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性问题。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小结
岁月匆匆而逝,似乎只是弹指一瞬,一学年的工作就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所经历的事,工作虽然很忙,但忙得很充实。为了每一孩子都有进步 这是我不懈努力的动力。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个人专业成长做一个小结。在这一学期中首先努力领会 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浙江省幼儿园保教指南 等精神...
教师专业成长小结
2014 2015年教师专业成长小结。时光荏苒,在附小的第二个年头不知不觉在指尖中溜走。过去的一学年中,在学校领导和各位老教师的关怀 指引和帮助下,我顺利地地完成了本学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忙碌而充实,汗水中浇灌出丰收的果实。现结合一学年的思想 教学实践 班队工作等情况做总结。一 思想...
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小结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总结。自2008年8月,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时间总是来去匆匆,转眼三年就要过去了,在这三年的工作当中,我逐渐对于这份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工作起来也更踏实,经过努力,我在08年全镇质量检测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后来又参加了多次的优质课评选 曾获得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并获得数学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