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钟表的认识

发布 2023-03-31 15:10:28 阅读 3205

第八单元钟表的认识。

一、 教材分析。

一) 人教版新教材与省编教材的比较。

省编教材第一册没有安排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五册中,而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两课时认识钟表,它是先认识钟面,再认识整时,再认识半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这其实也体现出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因为小朋友一进校门,就要了解几时上课、放学等等,所以新教材把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放在第一册,虽然难度增加了,可要求并不高,只要认识整时和半时就可以了,让学生体验数学是非常有用的。

二) 新教材教学目标分析。

学段目标:(1)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单元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2)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二、 实施建议。

1、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91页的情景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中都有什么?

小学生在做什么呢?你认识钟表吗?钟表上都有什么?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用钟表演示,同时让学生进行操作,进一步明确:钟表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2、 体现数学教学的活动性能。

如教学91页下边这个内容时,可以先引导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交流,除了看图认钟表外,还要让学生用钟表进行操作,让学生用钟表拨出几时,再用数字写出来,加强对整时的认识。

3、 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例如,教学第92页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同时引导学生遵守并爱惜时间。

4、 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93页上边的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时针指向什么位置?与表示整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一说。

三、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材91页92页和94页练习十六1---3

第二课时 93页和95练习十六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如下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会遇到很大困难,为此,我们讨论后建议在原有11课时的基础再增加5课时,具体如何增加,我们的建议是9加几原来3课时再加一课时加几原来4课时再加二课时加几原来3课时再加一课时复习与整理原来一课时再加一课时,这只是我们的建议,具体如何操作还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本班实际可以作适当调整。

二、本单元教材特点。

编排内容的改变: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由原来五段式编排:9加几与相应的减法,8加几与相应的减法一直到5加几与相应的减法。新教材由五段式变化为“9加几加几”和加几”三段。

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9加几”时,由传统的“凑十法”引导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算法多样化和引导学生交流、反思,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采取迁移与拓展的方式学习加几”;最后采用对照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体验中学会加几”的方法。

这样教学,学生是在构建知识与运用知识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益更大。

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呢?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a、系统性更强了。b、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c、有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三、 具体分析。

第一小节九加几。

本小节特点:

1.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2.注重算法多样化,延迟算法的优化,并强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凑十法”的优势,从而在不断的感受和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算法的优化。

3.增加应用题的教学,根据情境图让学生从应用题的启蒙逐步过渡到**结合的应用题。

4.注重引导和强化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获得“用数学”的情感体验。同时,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教学内容,分课时谈谈我们的思考。

本小节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运动会上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了解9加几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凑十法”。基本理念是:

1、充分利用所创设的运动会情境,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即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凑十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3、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提倡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例1、例2的教学设想:

应该说,学生对运动会是非常热衷的,情境图所展示的生龙活虎的场面能一下激起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但图画内容多且复杂,因此思考可设计几个问题对学生的注意力加以引导:

1、 这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跳绳、跳远、踢毽、分饮料)

2、 分饮料的小朋友提了哪几个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3、 跳远的小朋友提了个什么问题?你能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吗?

在例1的教学过程中贯穿3个思想:1、凸现交流的作用;2、提倡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3、让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方法。

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是我们大家所认同的,但是何时优化,怎样优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因此提出来一起**。我们也**了新教材的录象,学生说:“我是从9开始数的”“从4开始数的”“我是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就知道是10个”高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你喜欢哪一种?”学生大部分说喜欢拿一个放到盒子里。老师接着说:

“点数法和接着数我们以前就学会了,究竟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为例1的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例2的教学又要求“强化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方法”,因而感觉处理比较困难,我们还是建议例1提倡算法多样化,不作优化,但我们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通过交往与评价,使学生感受自己方法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感悟到别人方法的优点,为后面的优化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9加几的练习。

第题均注重让学生自己搜集数据,且蕴含应用题的启蒙教育。因此应着力引导学生说图意、说想法。这四题虽比较相似,但层次有所递进。

第1题是根据图意填写两个加数变成9加几的加法;第3题与前者形式相同,但应渗透德育内容;第4题解决有“?个”布娃娃的问题,为进一步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准备;第5题给出蜜蜂采花蜜的情景图,但没有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因此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2题在巩固9加几的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第6题则在巩固计算的同时渗透对应思想。第7题是10以内加法和9加几的混合练习,用以巩固旧知识,并区分不同的计算方法。

总之,本节课在巩固9加几的计算的同时,渗透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提高学生搜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是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练习中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评价的过程,有意地、逐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感知凑十法的优势,从而达到水道渠成自然而然的优化目的。

第三课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贯穿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由于在前面两节课中学生对算法作了大量的比较和交流,感悟到“凑十法”的优越性,此时强调用“凑十法”,不但不会伤害学生的学习个性,而且能使学生自然接受,而不同于以往的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可以发现例3第一次用**结合的形式呈现所需数据,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并第一次出现在算式中得数的后面写出单位名称,还可以发现新教材突破了原来的“看大数,拆小数”的局限,引入了“还可以把5凑成10”的方法,根据特定题目选择具体算法,体现了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因此例3的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呈现表演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写出算式9+5=□(人)。

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在深刻体会把9凑成十和把5凑成十的方法和过程的基础上掌握用凑十法算出得数的思考方法。

做一做”由于图意不明,可根据左右方位、捧着的和放着的等角度而可能产生很多算式,有些是学生未曾接触过的,这些问题是否都能得到解决是个未知数,因此打算机动处理,能解决的加以解决,不能解决的则不勉强。

练习十八既针对应用题进行练习,让学生独立用所学知识解决题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又设计了巩固口算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认真审题的习惯。最后的思考题相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情节较复杂,含有隐蔽条件,可引导学生通过摆、画、实际演示等办法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第二小节、加几。

第一课时加几的口算。

这一课与浙教版有很大的不同,以往在学习9和几的进位加法时就出现了加法交换律这一特征,而新教材却在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才首次出现,因此,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设想:1、课本中的情景图。

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都在场,那么我们一般都采用点数法。

2)对于这幅图的应用,建议“一共有多少人?”继续保留,而其余两句话可以删去,让学生自己看图说说图意(这一步是比较关键的),在说的基础上,将会出现两个算式:8+5,5+8。

当出现两个算式之后,”你想解决那一道题呢?”“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学生独立计算完之后进行评价,此时要把握好评价的目的:

(1)进一步强化“凑十法”;(2)使刚才没想到这一方法的小朋友理解、接受“凑十法”的优点,这其实是算法的优化过程。(3)对加法交换律的感知。

2、书本中所出现的小朋友摆小棒的计算过程,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在这节课上能计算的小朋友可让他们直接计算,不必再强求摆小棒,毕竟操作只是我们学习、教学中的辅助手段。

3、关于2 想一想。

这一题中,8+4的计算已经有了前面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其着重应在+5这两题上,让学生说说想法,练习时要让每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注意优化“凑十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 认识钟表

2 拨一拨。谈话 你能拨出这些时间吗?3时,9时,12时,6时 先请同桌之间相互拨一拨。请同学上台展示。教学延伸 拨个整时考考你的同桌。练习 书本p85页第4题。3 画一画。谈话 老师这儿有几个钟坏了,不是缺时针,就是缺分针,你们能修好它们吗?教师先示范学生再在练习纸上画补针 全班交流展示。练习 书...

一年级数学 认识钟表练习

向同行及家长推荐。米切尔 恩德 毛毛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希利尔讲世界史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中国大历史 贵州教育出版社 思想的盛宴 万物简史 建议先读简装本然后买彩图本。返璞归真 裸颜 路易斯 现代化的本质 美国的本质 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碰到不平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一年级数学 认识钟表 说课稿。一 说教材 认识钟表 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 时 分 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