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阅读练习

发布 2023-03-20 22:02:28 阅读 3965

高一年级阅读检测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

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23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

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7.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b.

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二、阅读下文,完成4~7题。

藕与莼菜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

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

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

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

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选自《故乡的梦卜乡情卷》。4.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以概括。

5.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6.第③自然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故事,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7.文章的结尾颇具特色,**以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膧b鉰癤嗨埔病n槐霸蜃阈撸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r>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

句子的朗读。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b.⑤⑥c.②③d.②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参***。一、1、d2、c3、b

二、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以概括。

答案(1)勤劳、淳朴、健康的男女藕农。(2)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3)产藕的池塘和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

2.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从句子本身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目的是要衬托“故乡可爱极了”。另外从深层意义来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出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不足。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故事,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案构思这样一个故事,以对比(或反衬)来突出异乡的藕与故乡的藕不同,更好地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传染给读者。

4.文章的结尾颇具特色,**以赏析。

答案“我觉得故乡可爱极了”直接抒情,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文章开头“我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

高中一年级

1 北京师大附中2008届第一次月考 一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在路面情况相同的公路上直线滑行,下面关于车速 惯性 质量和滑行路程的讨论,正确的是 车速越大,它的惯性越大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 质量越大,滑行距离越短滑行距离越长,说明惯性越大 2 北京师大附中2008届第一次月考 游乐园中,游客乘坐某些游乐设...

高中一年级测试

1 选择题 30分 1 在使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 r 10 9m 变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的势能将 a 先减小后增大b 先增大后减小。c 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d 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2 如图所示,重为 的圆盘与一轻杆相连,杆与圆盘恰相切,支点为 现用始终竖直向下的力f拉杆的另一端,使该端缓慢向下...

高中一年级班规

高2018届1班班规 征求意见稿 为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确保文明班,争创和谐 成功班级班,为把全体同学培养成合格加特长的高质量的高中生,根据学校有关管理条例,针对本班的特点,制定如下班规 一 纪律方面。1 扣分记在相应责任人头上。2 一周期间,全组成员都不扣分,该组各成员每人加2分。处罚 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