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发布 2023-03-18 00:30:28 阅读 2986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解读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理解字词。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理解字词。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合作**,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

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会写 洛 榆 畔 帐 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洛阳 榆关 那畔 千帐 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 泊船瓜洲 秋思 积累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3 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诗词鉴赏

五年级语文 古诗词三首 诗词鉴赏。1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 一水 只隔 呢?实际间隔和心理...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