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发布 2023-03-16 17:35:28 阅读 6609

《成语故事》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能背诵《画龙点睛》。

2.学习故事《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包含的意思。

3.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4.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的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韩非子的相关资料,矛和盾的**。(2)准备音频文件,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搜集有关成语,并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点水介绍,激发兴趣。

1.战国时,有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居然混到了齐宣王的吹竽的队伍中,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可是后来,他却逃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2.**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3.板书“竽”。

4.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有关“竽”的知识。**ppt课件,认识“竽”。(竽是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像现在的笙。)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蜻蜓点水似的把故事梗概介绍给学生,同时又把疑问抛给学生,这一讲、一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然引入,学习《滥竽充数》

1.教师导学:教师在“竽”前面加“滥”,让学生用“滥”组词,引导学生明白“滥”的意思(过度;没有限制。

此处引申为“不好、不合格”的意思)。“滥竽”是吹不成调的竽。教师在“滥竽”后面添上“充数”,指名说说“充数”的意思(用不胜任的人或不合格的物品来凑足数额)。

那么谁是“滥竽”?为什么要充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交流读懂了什么。

预设1:南郭先生是“滥竽”,因为他“不会吹竽”。

预设2:“充数”的目的是得到俸禄。

3.小组合作学习。(**ppt课件)南郭先生为什么能“充数”?结果怎样呢?

4.全班汇报交流。

南郭先生能充数的原因:

1)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这样给了南郭先生可趁之机。

2)吹竽队里的其他人认为这些吹竽的人一定都是齐宣王精挑细选来的,没想到还会有不会吹竽的人混在里面。

3)其他吹竽的人演奏时都在全心演奏,没有人会在意别人会不会,即使发现了,也不会指出来的。

4)演奏时,南郭先生很会伪装。“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结果是:1)齐宣王在世时,南郭先生“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2)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南郭先生的“滥”“装”“逃”。

6.说说对“滥竽充数”的理解。

预设1: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预设2: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

7.学习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没有真才实学,只能混一时,没法混一世。

预设2:人一定要有真本领,否则凭侥幸心理蒙混过关,早晚要露出马脚。

预设3: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本领却冒充有本领混饭吃的人。

8.逃走后的南郭先生以后会怎样生活呢?他会有怎样的命运?(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意,由意到文章的内容,这一切都在悄然中进行,引导自然,消除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压力。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了成语故事的内容,在交流中领悟了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巧妙过渡,学习《画龙点睛》

1.过渡:我们刚刚了解了南郭先生因弄虚作假,而被人发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有高超画技的人。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说的?

预设1: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预设2:他是怎样画龙的?难道开始时没给龙画眼睛吗?

3.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并解决这两个问题。

1)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北朝时的画家张僧繇。

2)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

4.结合句子,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中描写四条龙的相关语句。

2)品析句子,感悟体会。

**ppt课件: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

面对“都没有画上眼睛”的龙,游客们反应如何?(感到美中不足;“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面对游客们的反应,张僧繇是怎么做的?(“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小结:从文中的“只好”一词,可以看出他不愿意为龙画上眼睛。

**ppt课件: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龙充满活力,活灵活现,威力无穷的样子;这是对张僧繇超凡画技的最好证明,的确是神来之笔。)

面对腾空飞去的龙,游客们有什么表现?(“惊叹不已”“无不佩服”)

通过游客们的反应,你读懂了什么?(张僧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画龙高手;张僧繇画的龙形象逼真;张僧繇的点睛之笔实在是神来之笔。)

3)点拨写法:文章通过对游客的描写,衬托了张僧繇的画技高超。这种描写方法叫做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更鲜明、突出。

5.引导**,感悟寓意。

1)龙腾空飞去的原因是什么?(张僧繇给龙点上了眼睛。)

2)点睛之前龙形象逼真,但不能游动;点睛之后龙腾空飞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点睛非常重要。)

3)那么,张僧繇的点睛之笔处于什么地位?(关键地位。)

4)画龙如此,在说话、写文章时也是如此。现在你能说出“画龙点睛”的意思吗。(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6.你能用“画龙点睛”说一句话吗?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本环节之初,引导学生读题质疑,读文解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悟寓意,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说说三个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楚国人:说话前后互相抵触;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心存侥幸;张僧繇:画技精湛。

2.你从他们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滥竽充数》告诫我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能不学无术;《画龙点睛》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把握关键。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三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2.阅读成语故事,理解其中包含的寓意。

六、板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大全

成语故事 教学设计教材简说。三则成语故事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将某一深刻道理融入叙事过程中,让读者从生动的故事里领悟事理,受到启迪。三则成语故事的结构及寓意如下 自相矛盾 先交代古代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从而引出故事 接着写楚人夸口,既赞盾又夸矛,遭到旁人的诘问 末写这个楚人无言以对的窘态。这则...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成语故事 教学设计。8成语故事。一教学提示。本文是三则成语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都是将某一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篇幅短小,语言明白如话。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成语故事说课稿

8 成语故事 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课 成语故事 一 说教材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 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 滥竽充数 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