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卷 学生卷

发布 2023-03-10 13:43:28 阅读 4106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

测试范围:第。

一、二单元)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国庆十一长假,小明高兴地到了元谋人遗址地去参观,元谋人遗址在我国的( )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北京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首在网上颇为流传的诗句。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天然火的是: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3.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磨制石器b.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

c.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 d.用骨针缝衣服。

4.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作工具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着群居生活。

5.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6.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7.“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

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bcd.③④

8.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同的文明形式。下列文物是考古学家在我国古人类遗址中发现的,它们所反映的文明形式是( )

a.农耕文明 b.工业文明 c.海洋文明 d.商业文明。

9.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c.华人是黄**的黄色人种。

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0.在我国古老传说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来帮他作战,结果还是被打败。该大战是( )

a.城濮之战 b.涿鹿之战c.牧野之战d.巨鹿之战。

11.《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尧舜禹时期 b.黄帝、炎帝时期

c.山顶洞人时期 d.半坡氏族时期。

12.在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桀、纣、周厉王等三个有名的暴君,在他们统治期间的共同特点是。

贪图享乐 ②统治残暴 ③百姓怨声载道 ④治国有方。

a.①②bcd.②③

13.夏朝我国历史上是( )

a.第一个部落联盟 b.第一个王朝 c.第一个封建王朝 d.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1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的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商朝 b.秦朝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c.西汉 d.东汉。

15.西周的都城定在( )

a.阳城 b.镐京 c.鹿台 d.殷。

16.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b.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去做诸候。

c.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

d.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

17.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关系示意图,此图反映的内容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18.我国奴隶社会的四个朝代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夏—商—西周—春秋 b.夏—西周—春秋—商。

c.商—夏—西周—春秋 d.西周—夏—商—春秋。

19.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d )

20.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 )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

21.战国时期由晋国**出来的是下列哪三个诸候国( )

a.燕、赵、魏b.韩、赵、魏。

c.楚、赵、魏d.韩、赵、卫。

22.下列国家中,既属于春秋五霸,又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鲁国 b、燕国 c、齐国 d、韩国。

23.李冰修建都江堰主是为了。

造旅游景点 ②防洪 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 ④灌溉。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25.认识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内容之一。下面战国形势图中③处指的是( )

a.燕国b.齐国c.楚国d.秦国。

26.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年

c. 公元前230年---公元221年

d. 公元230年---公元221年。

27.后人写诗“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这是因为李冰 (

a.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b.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c.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d.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2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指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提出该观点的是( )

a.儒家——孟子 b.道家——老子。

c.法家——韩非 d.道家——庄子。

29.下列言论,出自右图之人的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30.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学习专题。(8分)

步骤一:走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

问题一: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图二房屋的名称各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步骤二: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事例。

问题二: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哪一工程?(2分)

步骤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问题三:借鉴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2分)

32.图说历史。(9分)

问题一:图一和图二是哪两位历史人物?(2分)他们被炎黄子孙尊奉为什么?(1分)

问题二:图三中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1分)它反映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1分)

问题三:图四中的“子”指的是谁?写出他的治国主张。(2分)

问题四:图五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它是哪一朝代的成就?图六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它名称是什么?(2分)

33.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1分)

问题一: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4分)

a b c d

问题二: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而来?(1分)

问题三: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1分)

问题四: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归于一统,是由哪国来完成的?(1分)

问题五: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这种制度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成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问题一:春秋时期,为什么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2分)

问题二: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2分)效果最显著的变法是什么?(1分)

问题三:卫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2分)

问题四:请归纳卫鞅变法包括哪些内容?(3分)这次变法有何历史作用?(2分)

部编版历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期末测试题

期末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50分,每小题2.5分 1.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 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 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 长安b 涿郡c 余杭d 洛阳。2.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连续剧 贞观长歌 中 a.魏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期末测试题

期末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50分,每小题2.5分 1.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 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 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 长安b 涿郡c 余杭d 洛阳。2.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连续剧 贞观长歌 中 a.魏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史复习学案

七下明清史复习学案。复习目标。基础梳理 快速翻书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及相关内容。能力提升 1 材料一 材料二 据 明史 明朝奉行 厚往薄来 政策,对竭诚朝贡者 皆倍偿其价 郑和下西洋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废亦费不貲 计算 郑和下西洋 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 哥伦布说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