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

发布 2023-03-07 13:52:28 阅读 8847

教学过程一、“秦王扫六合”(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政治上:创立**主义**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文化上: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上: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扩大疆域,稳定边境,巩固统一。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2、对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二、“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表现: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影响:秦朝的**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2、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三、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背景: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的教训。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诸侯国无力与**对抗。

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四、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农业的进步:

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二)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三)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专门的商业区:市。

(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巩固训练:

列举秦朝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政策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 家住平原。1 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2 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3 湄公河...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

一 上海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具备的条件 1 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2 交通便利。发达的公路和铁路 国际性港口和机场。3 商业繁荣,对外 发达。高楼大厦林立,商场多,拥有众多的外资金融机构。4 历史悠久。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5 经济 文化等国际交流频繁,在国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文明中心 城市。1 最早出现的城市是人类文明发端的标志,城市成为文明的中心,它是文明的见证。2 不同城市的特色不同,表现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成为不同文明鲜明的标识。第一课 美国政治的心脏 华盛顿。3 华盛顿,全称华盛顿哥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