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导演稿

发布 2023-03-03 19:44:28 阅读 8053

陌上桑。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乐府诗常识。

2. 积累文言词语。

3. 朗读、背诵,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

4. 体会罗敷形象的特点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5. 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识字解词,积累文言词语。

2. 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 研讨争论,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得到有益于人生的思想昂收获。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熟练诵读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解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一、简介“乐府”导入: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解题:“陌上桑”的“陌”是“路”的意思。“桑”是桑树。

标题的意思是:路边的桑树。在男耕女织的时代,采桑养蚕、纺纱织布是女子的主要工作之一,本首诗就叙述了一个绝代佳人采桑期间发生的故事。

二、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字音:

陌(mò) 隅(yú)敷(fū)笼系(xì)倭(wǒ)堕(duò) 髻(jì)缃(xiāng)绮(qǐ) 襦(rú)捋(lǚ)髭(zī)著(zhuó) 帩(qiào)踟(chí)蹰(chú)姝(shū) 宁(nìng)载(zài)不(fǒu)骑(jì)婿(xù)骊(lí)系(jì)马尾络(luò) 皙(xī)鬑(lián)盈(yíng)冉(rǎn)趋(qū)

2.学生反复朗读练习,读准字音,熟悉字形。

要求学生在习字本上,把这些词语写两遍,达到会读、会写、会加拼音的目的。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特殊强调的字音。

4. 学生做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课文读准、读熟,为背诵做准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内容,就不懂的地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4、 教师准备:*好女:美女。

*自名:本名。*喜,也做“善”:

擅长,很会。*蚕桑:养蚕采桑。

*为:做成。*行者:

过路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由于看罗敷,耽误了手中的活,回来后彼此抱怨。

但,只是;坐,因为。

3.通读第一段,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罗敷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美 教师追问:(研讨:学习描写手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罗敷很美?

学生结合文本回答)

—容颜美丽。

除了外在的装饰之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罗敷喜蚕桑”可以看出她乐于劳作。

—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行为举止可见其美貌绝伦。

我们平时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常常会写这个人的鼻子、眼睛、头发、脸型等方面来写。不光我们,很多名家也是这么写的。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三国演义》关羽)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黛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中年闰土)

你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罗敷,眉目唇齿什么样。

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把我们对罗敷的直接描写和本首诗中对罗敷的侧面描写,你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妙?

—侧面描写。它不直接写罗敷眉目唇齿什么样,而是通过写观者的行为举止来表现罗敷的无与伦比的美丽,这种艺术空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再创造的机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 学生齐读、背诵这一段。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教师准备:*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3.**:你怎样看使君对罗敷提出的要求?使君的表现和第一段中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不同?

—使君要求和罗敷“共载”,这是一个无礼、又无耻的要求。他仗着自己的有权有势,垂涎于罗敷的美貌,而忘记了礼义廉耻。而“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则是“发乎情,止乎礼”,他们只是情不自禁地对罗敷的美貌表示欣赏,而没有任何非礼的要求。

4、你怎样看罗敷的回答?

—罗敷对使君的无礼要求严词拒绝。可见其坚贞和勇敢,不畏权势。

5.齐读、背诵。

四) 第三段:

1.指名朗读,再齐读。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教师准备:*前:动词,向前。*置词:致词。*十。

五、二十、三。

十、四十:指年龄。*为人:指外表。*冉冉:缓慢的样子。*趋:慢步走。*坐:同“座”。

3.从罗敷的口述中,你看到罗敷的丈夫是个怎样的人?

—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威仪赫赫、仕途通达、品貌兼优的美男子。

4.前文写“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后文写她的丈夫“鬑鬑颇有须”,罗敷真的有丈夫吗?罗敷为什么要盛赞自己的丈夫?

—可能真的结婚了,因为古代女子多早婚;也可能根本没有,只是脱身之计,是拒绝使君无礼要求的一个巧妙的方法。

—罗敷面对的是使君,必须用机智才能取胜。她向使君表明自己的丈夫也是当大官的,这是为免受侮辱而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使这个欺软怕强的家伙打消其可恶的念头。这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和机警智慧。

5、罗敷对丈夫的赞美,哪些地方的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用所乘之马及马的装饰物、腰间佩剑等侧面烘托丈夫的地位,用同座之人的表现烘托他的出色、与众不同;其他是正面描写,写丈夫雍容大度、漂亮潇洒。

6、罗敷的形象在中国文坛上流传千载,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罗敷不仅外表美丽,更主要的是她具有优秀的品质:热爱劳动,秀外慧中,机智勇敢,不畏权势。

7、诗没有交待这场矛盾冲突的结局,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想见使君那种颓丧、尴尬的狼狈相;也可以想见罗敷扬眉吐气、获胜而归的神情……诗没有写结局,这给我们留下了空阔的想象空间,回味悠长。

四、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背诵、抄写这首诗,完成练习册a。

第二课时作业:默写这首诗,完成练习册b。

5、小结。6、作业。

课后习题。观沧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

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中学七年级 下 语文讲学稿

中学七年级 下 语文讲学稿。课题 6 黄河颂 课题 自读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诗歌情感。2 揣摩句,了解黄河的形象特点。学习重点 黄河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学习难点 重要词句的品味。学时安排 一课时。学法指导 先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读准 读熟诗歌 再阅读 资料链接 了解...

七年级下数学助学稿

初中数学七年级 下 助学稿。主编人 励杰展审核人 张金飞。班级学号姓名。4.1二元一次方程。一 学习目标。1 二元一次方程具有什么特征?2 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有几个,你怎样写出它的一些解,一般步骤如何?二 课前预习。1 方程2x35是 元 次方程,它的解x2 方程2x3...

七年级下数学讲学稿

5.3全等三角形。执笔 审核 七年级数学组课型 新授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对应角对应顶点。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 归纳 综合 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习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