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A卷

发布 2023-02-28 10:18:28 阅读 3120

第三单元a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酝酿()镶边()唱和()枯涸()

2.改正下面成语中加点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字写在田字格内。(4分)

谈笑风声②挑拔离间③和忠共济④园满成功。

3.用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查找下列汉字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序号汉字部首笔画音序a等竹6db渠巨7qc忍心3rd魁鬼4k

4.对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b.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玄秘深奥)

c.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指声音响亮明朗)

d.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指婴儿生下来)

5.下列古诗句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项是()。2分)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蹄鸟。

c.碧玉妆成一树高,千条万条绿丝绦。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默写《春》一课中两组优美的排比句。(3分)

描写春花色彩美:,,

描写春雨形态美:,,

8.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6分)

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9.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12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0.给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2分)

第一段:第二段:

11.课堂讨论中,同学们都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精彩。请你说说精彩在什么地方。(3分)

12.在写草的段落里,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2分)

13.在第二段里,画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花的语句。作者把花当成什么样的人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4.从第二段其他语句中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句话,说一说理由。(3分)

二)(12分)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鸟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5.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4分)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16.分别为每节诗拟个小标题。(2分)

17.说说这首诗的写景顺序。(2分)

18.第三节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乡村秋景的?请举例说明。(2分)

19.诗人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情感?(2分)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一)天净沙·秋思(6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这首曲中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1分)

21.前三句写景抒情的突出特点是:。(2分)

2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一个动词,体现出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请分析其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3分)

二)观沧海(10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填空。(4分)

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___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后四句写。

写大海无风无浪的一句是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4.选择。(4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人沧海。d.日月的行踪,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对全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25.想一想,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写作(30分)

26.请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百字小散文。(5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25分)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失望;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一份感激,少一份抱怨;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多一份勇气,少一份怯懦;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寻找别人最好的东西,多一份肯定,少一份挑剔……

请以“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为话题,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发表见解。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第三单元a卷。

一、 2. ①生;②拨;③衷;④圆 7.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8.①拟人;②比喻和拟人;③比喻6.

示例: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你一条银河;如果一棵树代表一缕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

二、(一)10.第一段:春草图。

第二段:春花图。11.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草富有生命活力的特点。“偷偷”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之间长出地面的那种情态,好像跟你捉迷藏的调皮孩子似的那样可亲可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此外,“钻”字也用得特别好,把春草坚韧有力地破土而出的情状描绘得极富神韵,赞美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12.作者写人们的活动,意在表现人们对春草异常喜爱,以至于要在草地上“打两个滚”,侧面烘托春草长势之旺;同时也在于表现春天到来时人和自然界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3.

拟人句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者把花写成争胜好强、热情奔放的人,为了扮靓美丽的春天而争先恐后、热烈开放,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特点。14.

略。二)15.(①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说明稻子丰收,用镰刀割了很多稻子。②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渔民们在秋天取得了丰收。

16.示例:农家丰收图;渔舟水上图;牧羊女;梦幻图17.

三节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分析时注意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18.听觉: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视觉: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嗅觉: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19.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秋天丰收景象的喜爱与赞美。

三、(一)20.断肠21.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22.

示例:这三句共写了藤、树、鸦、桥、水、道、风、马等九种事物,每种事物都是一景,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色图;从动静来分析,藤、树、桥、家、道是静的,鸦、水、风、马是动的,它们互相映衬,十分和谐。

二)23.①观②实景;虚景③水何澹澹;洪波涌起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4.①c ②d 25.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26.示例: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27.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春读一读写一写。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释词。欣欣然 朗润 繁花 呼朋引伴 卖弄 宛 黄晕 舒活 一年之计在于春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第2到7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本文可分三部分,并概括其内容和作用。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一 文学常识。1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中国散文家 诗人 学者。1924年出版诗歌散文集 踪迹 1928年出版第一步散文集 背影 后来陆续出版诗集 雪朝 散文集 欧游杂记 你我 等。春 选自 朱自清选集 2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作家。代表 有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风雨 学案。主编 赵京京使用时间 2013年11月1日 2日共1课时。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 欣赏 品味优美的语句。2.结合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对自然景物倾注真情实感的写法。学习重难点。1.学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