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愁绪。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事物的美好象征,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角度)
“生”和“入”把日和春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富有情趣。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修辞角度)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rěn rǎn),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内容角度)
3.“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为什么不能改为“顺”字?
因为只是“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正”字兼含了“顺”与“和”两层意思。
4.“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字用得好,好在**?
闻”字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的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5.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其中蕴含的诗人的哪些情感?
既有对友人遭贬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友人的热忱关怀、恳切思念和恋恋不舍之情,还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慨。
天净沙·秋思。
1.用语言描绘诗中所呈现的画面。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2.思想情感。
通过描绘一幅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这样写的用意?
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请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点睛之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道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6.夜雨寄北。
1.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诗人对未来团聚情景的想象。虚写未来的欢聚,具体细腻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之情。深刻地表现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2.“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3.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孤寂愁苦,盼望归期的情感。
4.发挥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传达出的意境。
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友人,雨骤风狂,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5.“秋”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秋”字既写出了季节,又从侧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6.两次写“巴山夜雨”,这是用什么巧妙的艺术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巧妙运用设问、想象,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前者写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后者想象来日回家团聚后共话今宵的情景,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荡气回肠。
7.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的妙处。
一个“涨”字富有动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在羁旅不得归的愁思的绵长深重。
七年级上册古诗鉴赏
一 观沧海 精读 观沧海 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纯粹写景闻名的杰作,也是第一首借景抒情获得巨大成功的绝妙好诗。这首诗篇幅不长,但笔势富于变化,很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登山临海时的激荡心情。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以沧海自比,将眼前海上的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指导 1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 彩。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附参 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指导 1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