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集体备课

发布 2023-02-27 04:02:28 阅读 7578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

从教材来看,前一个框题是发现的现象,而后两个是对第一个框题现象的解释,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又是板块运动的基石,教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海陆变迁的一步步深入理解。二、教学目标: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的分布。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精神的培养。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四、教材处理。

一节课的内容,要在45分钟内完成,需要对教材加以整理、适当舍弃、升华。我认为,最后一个部分的知识最多,最杂,所以要重点详细讲解,所花费的时间也应当是最多的。而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的展示,让学生知道海陆变迁是确实存在的,能举出实证,解释原因即可。

第二部分,通过魏格纳的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觉悟。当然大陆漂移假说要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第三部分,设计了很多的引导练习,通过一步步的观察、引导与推理,达到掌握的目的。

五、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我采用“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知识内在联系,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等。启发学生思考、推理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课堂在,教师要充当的是朋友、合作伙伴、指导者等等这样的角色。根据教学中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多**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

采用小故事,彩色**,动画**等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延伸,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六、学法设计:

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本堂课安排的讨论机会不是特别多,但都是有针对性的讨论,不搞形式化。

这种讨论有小组间的,也有有同桌之间的互动。识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要贯彻课程的始终,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各大火山**带、各大山脉的形成。

在对问题的思考,对实例的分析中培养**式学习中的一些能力,掌握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完成本节内容。七、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部分共分部分第一部分:

导入。导入担负着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任务,好的导入能使学生迸发出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我本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指导思想,采用设疑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导入。首先给学生放了一个动画小故事沧海桑田,我想这样比呆板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这样的导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同时很清楚的明白了我了问题,并且实现了学科间的渗透。第二部分:

新课讲授、讲议结合、导学相依。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本部分共分三个大的框题: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

1、沧海桑田。这一部分在导入中已经涉及到了一部分,然后再给学生讲解的就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由于学生这部分的经验比较少,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清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引起的,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引起的。

关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我们成后面还有涉及到,我们这里不作详解,海平面的升降只是让学生知道即可。另一个原因是人类活动,通过对荷兰围海大坝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平面的升降。教师需要作解释的这种人类活动只能是小范围,小规模的。

另外这部分的知道是地表形态改变的原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能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最终让学生能辨别出某种地表形态是由什么力作用形成的。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能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过渡到本节。本节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形象的推理出大陆原本是连成一片的,这样大陆漂移假说便不难理解。

与此同时感受科学家为真理而献身,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3、板块的运动。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安排的时间也应当最长。由大陆漂移假说的进一步研究得到板块运动学说过渡到此节。然后讲解板块运动学说的主要理论。

一、全球共分六大板块。让学生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小组讨论完成问题:1、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

2、这六大板块中哪个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4、结合地形图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通过小组对知识的归纳**,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也弥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这样就不会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图的问题。

二、板块是不断运动的。通过多**的动画形象演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板块之间既有相。

对的挤压运动,又有相背的张裂运动。

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首先用多**动态演示两大火山**带,让学生看图思考之后,到大屏幕上指出它们分别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这里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然后通过对红海和地中海的预言,再次引发学生的**兴趣,由于这次的问题较少,也相对容易,我放给同桌讨论完成,学生在交流完看法之后,多**动态演示红海的成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举一反三,再让学生说一下地中海消失的原因,这样,不必讨论,学生便可推出结论。通过问题:

板块的张裂运动可能会产生的新的大洋,板块的挤压运动则可能会使海洋消失,如果两大板块继续的互相挤压则会出现什么后果?导入到山脉的形成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说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

之后老师给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学生小组再次合作在地形图上找出两大山系的位置,并结合六大板块示意图分析推理出两大山系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内化知识,反馈练习。

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巩固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是必要的。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据此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2、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3、请你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5、有人预言在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既有简单的填空,也有稍难的空间填图,更有考察学生空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小解答,从各个角度去考察学生。第四部分课堂小结:课堂小结部分,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学地理的信心。

同时,通过课外延伸搜集海陆变迁的实证,把地理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又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正好达到了我们新课程理念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标。

七年级地理集体备课材料

教学内容 世界人口 世界的人种 一 知识点 世界人口 1 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不同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特点。2 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 会计算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世界的人种 1 了解人种的划分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2 能够运用地图指出世界三大人种分布。3 了解人种...

七年级英语集体备课总结七年级英语集体备课

七年级英语集体备课总结范文一。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本组四位成员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帮助,目的明确,备课组工作进展得很顺利。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深入学习新课标以及学校的教学案制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为探索与教学案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出积极的努力。2.认真编写教学案和导...

七年级集体备课

周一。早辅导。1 听力 20分。钟 2 背范文 10分。钟 3 小组合作复习。单词短语句型 15 4 教师抽查。5 分钟 课堂内容unit2单元练习题。课堂活动课后作业。1 检查范文背诵 10分钟 1 整理错题本。2 小组讨论订正习题答案2 找出lesson13重。20分钟 点短语句型3 教师处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