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发布 2023-02-25 21:37:28 阅读 6833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是:(b)3分。

a一拍即jí合彷fáng徨气氛fèn 踌躇chú

b重荷hè 赫hè然锲qiè而不舍气冲斗dǒu牛。

c锋芒毕露lù 马革gē裹尸迭dié起炯炯jiǒng

d殷yīn红澎péng湃望闻问切qiè 磐pán石。

2. 下列字形正确的是:(c)3分。

a妇儒皆知撬首哀微。

b忘乎所已巴望深邃。

c迥乎不同**渔船。

d义愤添膺烦扰简陋。

3.修改病句3分。

这场拔河比赛非常激动。 修改意见:把“激动”改为“激烈”

我国从2023年起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多少令家长们感到些许安慰修改意见:去掉“多少”或“些许”

不仅语文学习是公民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需要。

修改意见:把“不仅”调到“语文学习”后。

4.句子排序3分。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b)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的清爽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b.③④

c.④③d.②①

5.语言运用3分。

班级展开“青春畅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当身边的同学向你倾诉这样的烦恼时,你应该怎么说?

小刚:脸上又长了不少痘痘,怎么办?

小红:老师又向家长告状了,真烦人!

小明:爸妈一直在外地打工,好孤独。

我说:6.古诗词积累 4分。

云从窗里出。

独坐幽篁里。

夜发清溪向三峡。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影响后世的句子是:

7.名著导读 1分。

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小的时候都曾历经磨难,苏联作家高尔基就是其中一位。阅读《童年》后,你对阿廖沙的评价是: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

二现代文阅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2023年到2023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2023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赏析“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3分。

答: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写出闻先生用心血浇灌学术之花的钻研精神。句式整齐,节奏铿锵。

2.文章结构分明,两部分是通过哪几句话过渡的?2分。

答: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3.从文中看闻一多是怎样一个人?用原文回答3分。

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4.指出下面“说”字的不同含义4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第一个说是人家要做什么事,先说出来。

后面一个说,是做好了,再让大家知道。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指的是,他要研究古典书籍的事。他没有说。

让我看着你。

王焕伟。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

“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

“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

”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 我想看着你:

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

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8.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共4分)

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 (2分) 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结果: (2分) 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9.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3分)

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10.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2分)

捐献眼角膜。

11.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 ①爱孩子:

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 ②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③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④追求完美:

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 ⑤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三.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翻译句子6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哥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呢?

2.解释词语4分。

谓:规劝 及:到了……的时候

吴下阿蒙:原指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指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3.本文主要通过(侧面衬托)来烘托人物,(对话)表现人物。4分。

4.鲁肃的行动表现他(敬才爱才)的感情1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 1 6小题,每小题2分,第7题6分,共18分 1 给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茫茫星空,寥廓而深su 它以它的神奇m i 力,召唤栖 身于地球的人类,让他们满怀炽 热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其间向我们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 闻一多 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和左拉。文言文 孙权劝学 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 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教学这些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七年级历史月考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内。1 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时说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 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郑和的船队能在黑夜里辨识航向主要是因为。a.郑和的船队庞大 b.明朝的造船技术先进。c.指南针用于航海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