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发布 2023-02-25 21:07:28 阅读 730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第一部分。

书写(4分)

将下列诗文书写在答题卡文框内。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二部分记忆与阅读(46分)

一、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0分)

1、韦应物《滁州西湖》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两句是。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写现在之衰,抒发之情之感慨的两句是。

3、赵师秀《约客》表现梅雨季节景色的两句是。

4、赵翼《论诗》的观点是。

5、对于**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宾客们的反应是。

二、仿写:根据下列例句和提示,仿写动物物语(4分)

a:老虎:什么,**的屁股,试试!给钱,那还差不多。(提示:老虎屁股摸不得)

b:**:天鹅肉是不再想吃了,只求人们不将我们剥皮吃肉就万幸了。(提示:癞**想吃天鹅肉)

兔狗。三、文言阅读(10分)结合注释,回答文后题目。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於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甚,复於地取内口中,讫破即吐之。

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耶!

注释:筋:筷子。 仍:因。 :踩、踏。 :怒。

1、请写出下列两个通假字(2分)

内——通豪——通。

2、请说出“鸡子”的古今异义。(4分)古:今:

3、本文对五蓝田动辄暴怒的描写十分精彩,请说出是通过哪些动词来刻画的?(2分)

4、动辄暴怒其实是一种病态,生活中我们也会因误会而产生冲突,请你从青少年如何修养性情方面来说说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制怒(4分)。

四、阅读(10分)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摩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

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

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分)

2、作者在第3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它使我们想起了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哪首诗?(2分)

3、“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一句话,请你将它还到原处?(2分)

4、本文第4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称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2分)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表现为主体,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五、阅读《我国古代的“**”观》回答文后的题目。

我国古代的“**”观。

**”一词,我们今天的理解是身心皆已成熟,能够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在古代,“**”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贵族子弟届时要举行极为隆重的“冠礼”仪式,以庆祝**的诞生。

古代的冠礼仪式一般由父亲或长兄主持,地点设在宗庙,要给冠者加冠三次,整个过程相当复杂。

第一次是加黑麻布做的“缁布冠”,表明从此拥有治人权;第二次是加白鹿皮做的“皮弁冠”,说明有责任服兵役;最后的是加“爵弁冠”,意为享有参加祭祀的资格。三次加冠后,宾客为冠者取字,换玄色礼服拜见母亲、姑姊、乡大夫、乡先生。冠礼结束后,此人才算正式登上家庭与社会的舞台。

古代的“**”有许多标准:

其一是年龄,礼制上认为男子二十岁即为“**”。《礼记·曲礼》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但在民间并不那么精确。

其二是生理上的成熟。二十岁之所以被定为**的年龄,缘在此时男人已有“为父之端”。“端”指生殖能力,古人认为男子十六岁已具备了生殖能力,至二十岁则更臻成熟。

冠礼中所谓“服父之义”,自然含有血缘传承的繁衍之意。

其三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农耕是基本的生存方式,熟悉农事是生活的必需。因此,“**”当然要胜任耕稼。

其四是心智的成熟。古人认为,心智开窍是“**”必备的理性条件。

其五是对伦理与社会生活准则的自觉认同。这其实是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性道德。

我国古代对“**”观如此重视,是因为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出于对生存的期盼。在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态下,强健的劳力非常迫切与重要,“**”象征着生存的希望。

二是对生命繁衍的敬畏。首先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古代人口的寿命较短,婴儿的成活率亦低,这一状况使得人口的繁衍更显紧要——在家庭意义上是如此,在国家意义上亦不例外:

劳役、战争需要大量的“成丁”。其次是出于孝的宗法考虑,孝的基本意义是养,除此之外尚有承血脉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后”,就是指子嗣的延续,这在封建社会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意味着父母有了养老的保证,财产有了可靠的继承人,而且将使家庭存于世而不至于断绝。

三是“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人格求索。在古代思想家的论述里,人一直被认为是天地间最杰出最有价值的生灵。在儒家文化中,“修齐治平”是人格的逐步完善,而且是“如舜而已”的无限化的完善,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便获得了庄重神圣的文化内涵,受到推崇自是必然。

1、今天我们的说的“**”指什么样的人?(2分)

2、我国古代**有哪些标准,举行**礼一般有哪几次?(4分)

3、说说我国古代对“**”观如此重视的理由?(2分)

4、说说你准备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2分)

第三部分作文(40分)

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你在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新的发现?请与“发现”为话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二、春天的故事。

要求:(1)要有一定的深意。

2)不少于。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答题。

第一部分书写 (4分)(略)

第二部分阅读 (46分)

一、根据要求填空(12分)

1、春潮带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二、仿写(4分)

1、兔:(略)2、狗:(略)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1、(2分)内——通纳豪——通毫。

2、(2分)鸡子:古:鸡蛋。 今:鸡等可以食用的卵生动物。

3、(2分)掷 、屐、举、纥 4、(4分)(略)

四、乡土情结。

1、(2分)第一眼看到的是“乡土”;乡土的一草一木都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在乡土中体会了爱;邻里乡亲早晚相见,呼吸同一空气,濡染同一风习。

2、(2分)有的是为了追求理想、荣誉,开创事业;有的是为了闯世界;有的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让我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2分)放在浪荡乾坤的前面。

4、(2分)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主题,深化了层次,乡土情绪更加突出。

5、(2分)( c ) a )

五、我国古代的“**”观。

1、(2分)指的是身心皆已成熟,能够承担社会与家庭责任的人。

2、(2分)1、是要有20岁月、2、生理上成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4、心智成熟、对对伦理与社会生活准则自觉认同。**礼分别加“缁布冠”、“皮弁冠”、“爵弁冠”。

3、(2分)1、出于对生存的期盼,2、对生命繁衍的敬畏,3、“人而无信,不死何为”的人格求索。

4、(2分)我要能够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心智成熟,对社会生活准则自觉的认同。

第三部分作文(40分)(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试卷

七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测试。一 积累与运用 21分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3分 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y ng 膺 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bi n 辩 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 i 蔼 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 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2011 2012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总分 150分时间 120分钟。a卷 共100分 第 卷 选择题共18分 一 基础知识 共9分,每小题3分 1 下面加横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确凿 z o 蝉蜕 du 瞬息 x n 讪笑 sh n b 骊歌 l 溅溅 ji n 收敛 li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2013年春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一 积累与运用 共26分 1 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2分 a 选聘 p n 污秽 hu 无垠 y n 浊流 zhu b 哺育 b癖好 p殷红 y n 捊胡子 l c 脚踝 hu i 亘 g ng 古炽痛 ch 郝叟 s u d 哽咽 y澎湃 p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