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七年级地理地图
第三节地图 第一课时。迷语导入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 地图 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板书 第三节地图。提问 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 五湖四海 中外名城呢?学生 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 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图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第1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 1 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运用。2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重点 1 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大小比较 大小与内容的关系。2 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难点 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比例尺大小与内容关系。教学方法 讲授法 分析法 练习巩固法。教学准备 ...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 地图 比例尺 方向和图例 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地图及其重要性,了解比例尺 方向和图例的重要意义,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及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使学生掌握三种比例尺形式的互换,明确比例尺大小的含义。2 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3 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