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复习

发布 2023-02-17 20:47:28 阅读 7602

七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课时六课时。

字词在晚点同桌互考,诗文默写在朗读复习十分钟,默写15分钟,评改五分钟)

第一课时现代文。

复习重点:阅读理解。

本册文段阅读与理解的讲解以回忆性散文为主,重点是写人记事类文章。涉及到的篇目有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上册《背影》、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和胡适的《我的母亲》。

1、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内涵和精神意蕴。

如:“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概括人物形象。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俭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他工作认真负责) (写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他的求实精神)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他工作认真负责)( 写藤野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他热情诚恳)

提示:本题要结合全文,抓住作者写藤野先生的段落,并分析层次,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品析人物形象的目的)

再如:胡适《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对文章线索的考查。

藤野先生》以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自己对国家,爱国的思想情怀为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还有以人物为线索。全文紧紧围绕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来展开,借以揭示主题。如朱自清的《背影》,即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展开的。

开头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接着宕开笔墨,记叙了祖母去世、回家奔丧及父亲赋闲谋事的情况,营造了一股悲切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接着浓墨重写父亲在车站买橘子的情形,突出描写了那个令人难忘的“背影”,集中体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情怀;结尾在泪光中再现“背影”。全文紧扣“背影”,写得具体感人。

3、对文中具有特点的句子的理解。

这样的语句一般指的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我们应将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然后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好处。

如“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而朴实的语言也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

“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现代文。

4、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从而把握作品的主题深度。环境是现代散文内容的组成部分。人物的成长离不开他所生长的背景,人物的活动须有一定的场所,性格的形成必定在一定的条件之下。

好的环境描写,不仅给人物活动提供场所,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一系列富于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由低到高,由静到动,由动物到植物,由无声到有声,对百草园内景物的形状、神态、色彩、声音和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幅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图,它与枯燥乏味令人窒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健康这一主题。

5、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三课时文言文。

复习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第四课时古诗文。

句子翻译诗歌及诗歌鉴赏。

七年级下古诗鉴赏。

示例1《山中杂诗》吴均。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示例2《竹里馆》王维。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这首诗写了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示例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

“…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示例4《约客》赵师秀。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示例五《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习题:一、《山中杂诗》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诗中写景的名句是 ,

3、诗中运用白描手法写出山中云绕鸟鸣的有趣生活的句子是:

※ 参***。

1、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的生活情趣。。

2、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二、《竹里馆》王维。

1、诗中用 , 两句写出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

优美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 参***。

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1、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2、全诗由五个地名串联而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五个地名分别是。

3、“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有人认为是指“月”,有人认为。

是指思念中的“人”。你有什么看法?

※ 参***。

1、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3、这首诗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

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

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

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如果把“君”实指为。

某一朋友讲,那么前三句与此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而且这样一来,诗的。

内容就缩小了,味变淡了,不如前者浑厚,入情入理。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 ,

2、这首诗借描写春夜笛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暗飞声”与“满洛城”矛。

盾吗?为什么?

4、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抒写思乡之情,思乡情是从听“折柳”曲笛声引起的,“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b.贯穿全诗的线索是“闻笛”。“折柳”是离别曲,与“故园情”呼应。

c. “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悠扬的笛声伴随着春风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人都听到了。

d.“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除了作为旁观者和记录者的诗人外,其他人都怀念家乡起来了。

5、“折柳”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习俗。请你再写一句折柳的。

诗句。 ,※ 参***。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表达了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

3、不矛盾。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么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韵。“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像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唤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4、d 5 、羌笛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年级下复习

十六蝶恋花。柳永。1.字词翻译。1.伫。2.危楼。3.黯黯。4.拟。9.憔悴。二 翻译。1.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2.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十七浣溪沙。晏殊。一 翻译。1.新5.落去。2.旧6.曾。3.西下7.独。4.几时8.徘徊。二 翻译。1.一曲...

七年级 下 复习

七年级 下 module 8 复习。词组。在小城镇。小学。严格但很友好。对某人友好。对 严格。他什么性格。在美国东海岸。许多事情要做。做某事很高兴。有鱼的池塘有许多树的大花园 最后一次。回来。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填写单词。1.my f ourite sport is 棒球 and my friend ...

七年级下数学复习

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复习题 1 姓名。如图 abc与 def中。abc def 如图 abc与 def中。abc def 如图 abc与 def中。abc def 如图 abc与 def中。abc def 2 下列四副图案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 一个袋中装有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它们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