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饱含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和欢乐。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竖式。教师首先通过6个小朋友跳绳,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的图画列出除法算式:62=3。
然后指出: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随即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和各部分表示的含义,最后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一般算法为三步:
一除二乘三减。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与学生熟悉的加、减、乘法竖式都明显不同,并且计算过程涉及到除法、乘法、减法三种不同的运算,比其他三种竖式都来得复杂,因而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他们对于为什么要把2和3相乘、6减6等于0又是什么含义等可能无法达到真正地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追根溯源,除法的含义是表示平均分。现实中平均分的结果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到最后无法再满足平均分的要求,出现剩余。
除法竖式的与众不同就是为了能很好地同时表达上述两种平均分的情况。因此,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这两种平均分情况的认识之上。所以,我认为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按以下三步展开:
一、 灵活调整,循序渐进。
教材安排上学期先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接着认识除法竖式,下学期再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顺序是不够恰当的。首先,它使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颠倒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次序;其次是用**的思考代替了儿童的思考,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沿袭这样的思路反复模仿,降低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功效。
因此,我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顺序进行了灵活地调整:先学习没有余数的除法,再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并与前者加以比较,最后学习认识除法竖式。认识除法竖式时,从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入手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继而推广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达到真正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它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
二、提供素材,开展活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丰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
显然,除法就**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是除法意义的本质。平均分的结果又存在两种情况:正好分完和留有剩余。
除法竖式正是可以很好地表达这两种情况。因此,在教学除法竖式之前,我提供了分桃子、分铅笔、分花片等大量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怎样分物体才是平均分,再逐步感受到平均分的结果存在的两种情况。
例如:先出示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样分这道题目,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实际分一分,得出分成:1和和和和4四种情况,从而知道像分成4和4这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
当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掌握了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后,再出示把9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该怎样分这类的题目,也让学生通过多次操作掌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这样做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清晰的感性认识,又对两种情况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还使学生在面临新的除法竖式时能结合实际操作来正确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丰富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的数学活动,就为学生学习除法竖式时的自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给予空间,自主探索。
虽然数学具有简约性的本质特点,学生也毫无必要重走人类认识史这条艰难之路,但在一些关键点上不应该急于用人们已经规范好的法则、做法去束缚学生的思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竖式。大部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写出这样的竖式: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如此写竖式不合理之处为两点:一是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如何能得出余数;二是竖式中的四个数均为一位数,应做到个位和个位对齐,显然第一个竖式中余数1并未写在个位上,有违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一般要对齐的要求。
接下来,我组织大家讨论:除法竖式到底该如何书写呢?经过教师适当地指导,大家最终得出了除法竖式正确的写法:
最后,当学生写出除法竖式后,我又让他们深入思考: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其他三种方法竖式不同,必须要这样书写与计算呢?以此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我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按这样三步进行,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自我体验,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智慧。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竖式
认识除法竖式。文昌市蓬莱中心小学 邓章萍。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意义,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放学具,直观认识了有余数除法,同时掌握除法的书写格式及读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我的思考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除法竖式教案
第3课时认识除法竖式。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62页例3及做一做 题。教学目标 1 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2 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名称和含义。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口算 15...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除法
精品资料欢迎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教学内容 认识除法练习课,教材第 页教学目标 根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时候该用除法。教学重 难点 应用乘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 小棒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除法,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