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形式和意义所产生的敏锐而直觉的感受和领悟。那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然而无论在人的言语活动还是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语感都具有决定性和标志性的作用。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和吕淑湘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叶老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呢?下面的几个片段也许能给人以启迪。
教学实例】片段一。
师:自己读读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得十分精彩,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片段二。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教学反思】
一、在听中养。
就像练字要先临帖,绘画要先素描一样,语感的培养要先听。尤其是教师的语言更应该精彩,更要注意用词的精练和言语的色彩,学生才能从老师那里受益。在上述两个片段中,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语言范例,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听觉环境,让学生在听中养语感。
不仅如此,教师还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辨别同学的语言。同学的语言有的比较优美,有的会出现语病,能听出别人语句中的毛病,那是培养语感的更高境界,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在读中蓄。
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观潮》语言优美隽永,读来朗朗上口。在这两个片段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品味妙词佳句、反复吟咏中逐渐领悟语言的规律性和连续性,提高发音吐字的准确性和说话技巧;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精美的词语、句式储备在自己的语言宝库中;而复述则让学生运用已有词汇进行的整理再创造。
三、在说练中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并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和少,关键在于实际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沉淀。
在阅读教学中创造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练语言,帮学生改语言,教学生选语言,以此培养语感。
1、让学生练语言:
片段二中,教师引导说:可以填一浪一浪学生纷纷说: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让学生重复说,模仿说,这样可以强化正确的语言,使学生得到训练。语言是一种习惯,多训练很有必要。
2、帮学生改语言:
如片段二中教师说: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学生思索后说:
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教师及时指出学生的语病,对培养语感、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个语文老师应当有较强的语感,应当是一个语言医生。
3、教学生选语言:
在片段一中,教师让学生演一演人群是怎么沸腾的,学生们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
快看,潮来啦!教师紧跟着说:沸腾了!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齐答:人声鼎沸。
教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演一演,从诸多近义词中优选出最恰切的,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语从言,感从心,言语中有感,感后会言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四年级《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 教学案例分析。扈鹏申。一 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二 创设情境,分句指导朗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确解答了我提出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后,我问学生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三部分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潮来时,并各抒己见,阐述了喜欢的理由 这部分写出了大潮的雄伟气势...
四年级《观潮》教学案例
四年级 观潮 教学案例。观潮 教学案例。xxxxx一 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二 创设情境,分句指导朗读。开始交流了。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色的读出来,就连平时怯懦胆小的学生也不例外。一名学生站起来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四年级语文教案 《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 教学案例。四年级语文教案。情景说明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 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