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1讲平均数问题1
第2讲找规律5
第3讲变化规律7
第4讲算式谜(一9
第5讲算式谜(二12
第6讲应用题15
第7讲逻辑推理17
第8讲数数图形21
第9讲容斥原理24
第10讲图形问题31
第11讲错中求解34
第12讲数学开放题36
终结性测试题一44
终结性测试题二46
第1讲平均数问题。
专题简析: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班级之间,同学之间成绩的高低,求出各科成绩的平均数就是求平均数。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应用很广泛,例如,求平均身高问题,求某天的平均气温等。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确定“总数量”以及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然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数。
例1: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分析与解答:
因为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由问题可知“平均范围”是三个组,是按人数平均,因此所需条件是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和三个组的总人数。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为:80+66+54=200棵,总人数为:
8+6+6=20人,所以平均每人植树200÷20=10棵。
随堂练习:电视机厂四月份前10天共生产电视机3300台,后20天共生产电视机6300台。这个月平均每天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例2: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
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可以按照一般思路解,即用身高总和除以总人数。这道题还可以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求解,容易发现,同学们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可以假设平均身高为150厘米,把它当作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153×2+152+149×2+147×2)÷(2+1+2+2)=150厘米。
或:150+(3×2+2-1×2-3×2)÷(2+1+2+2)=150厘米。
随堂练习:五(1)班有7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其中有两个同学得了99分,还有三个同学得了96分,另外两个同学分别得了分。这7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例3: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2小时到达山脚。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答:求往返的平均速度,要用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的时间,往返的路程是36×2=72千米,往返的时间是4+2=6小时。所以,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72÷6=12千米。
随堂练习:小强家离学校有1200米,早上上学,他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从学校到家用了10分钟。求小强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4: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他?
分析与解答:先求出五项的总得分:85×5=425分,再算出四项的总分:83×4=332分,最后用五项总分减去四项总分,就等于李华投掷的成绩:425-332=93分。
随堂练习:小军参加了3次数学竞赛,平均分是84分。已知前两次平均分是82分,他第三次得了多少分?
例5: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因为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那么四个人的年龄和是23×4=92岁;又知道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如果四个人中三个人的年龄都是18岁,就可去求另一个人的年龄最大可能是92-18×3=38岁。
随堂练习: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2岁,且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三个人中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岁?
拓展训练。1、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求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2、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平均每人植树10棵;第二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11棵;第三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9棵。二(1)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气象小组每天早上8点测得的一周气温如下℃。求一周的平均气温。
4、敬老院有8个老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78岁、76岁、77岁、81岁、78岁、78岁、76岁、80岁。求这8个老人的平均年龄。
5、李大伯上山采药,上山时他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下山时,他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5米。求李大伯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6、小亮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走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走6千米。那么,他在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7、小丽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前她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是92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下降了1分。小丽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8、某班一次外语考试,李星因病没有参加。其他同学的平均分是95分,第二天他的补考成绩是65分,如果加上李星的成绩后,全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班有多少人?
9、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8岁,且没有大于30岁的。那么最小的人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10、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5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6岁的,且这四个人的年龄互不相等。那么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岁?
第2讲找规律。
专题简析:对于较复杂的按规律填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对于几列数组成的一组数变化规律的分析,需要我们灵活地思考,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要及时调整思路,换一种方法再分析;
2、对于那些分布在某些图中的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往往与这些数在图形中的特殊位置有关,这是我们解这类题的突破口。
3、对于找到的规律,应该适合这组数中的所有数或这组算式中的所有算式。
例1:根据下表中的排列规律,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分析与解答:
经仔细观察、分析**中的数可以发现:12+6=18,8+7=15,即每一横行中间的数等于两边的两个数的和。依此规律,空格中应填的数为:4+8=12。
随堂练习:找规律,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例2:根据前面图形中的数之间的关系,想一想第三个图形的括号里应填什么数?
分析与解答:
经仔细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前面两个圈中三个数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根据这一规律,第三个圈中右下角应填的数为:8×30÷10=24
随堂练习:根据前面图形中数之间的关系,想一想第三个图形的空格里应填什么数。
例3:先计算下面一组算式的第一题,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得数。
分析与解答:
题中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12345679,它是有趣的“缺8数”,与9相乘,结果是由九个1组成的九位数,即:111111111。不难发现,这组题得数的规律是:
只要看每道算式的第二个因数中包含几个9,乘积中就包含几个111111111。
因为:12345679×9=111111111
所以:12345679×18=12345679×9×2=222222222
随堂练习:找规律,写得数。
例4:找规律计算。
分析与解答:
经仔细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一个两位数与交换它的十位、个位数字位置后的两位数相减,只要用十位与个位数字的差乘9,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差。
随堂练习:利用规律计算。
例5:计算。
分析: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只要把这个两位数的两个数字的和插入这两个数字中间,就是所求的积。
注意:如果两个数字的和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随堂练习:计算下面各题。
拓展训练。1、根据前面图形中数之间的关系,想一想第三个图形的空格里应填什么数。
2、找规律,写得数。
四年级寒假思维训练
四年级寒假思维训练 总共50道 1 右边三个图中,都有一些三角形,在图a中,有 个 在图b中,有 个 中图c中,有 个。2 写出下面等式右边空白处的数,使等式能够成立 0.6 0.06 0.006 2002 3 如果规定a b 13 a b 8,那么17 24的最后结果是 4 数一数 图xx0402...
数学思维训练教材五年级上册
第1讲平均数。1 甲 乙 丙三人的平均年龄为22岁,如果甲乙的平均年龄是18岁,乙丙的平均年龄是25岁,那么乙的年龄是多少岁?2 十名参赛者平均分是82分,前6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6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第5人和第6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分?拓展训练。1 化肥厂在一星期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化肥250吨,...
六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教材
第1讲巧求分数。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分数的分子 分母发生变化的题目,例如分子或分母加 减某数,或分子与分母同时加 减某数,或分子 分母分别加 减不同的数,得到一个新分数,求加 减的数,或求原来的分数。这类题目变化很多,因此解法也不尽相同。数。分析 若把这个分数的分子 分母调换位置,原题中的分母加 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