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

发布 2023-01-23 13:03:28 阅读 8327

《本末终始》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张婷。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什么是“三纲”,是用来做什么的。

3.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关(正面或反面)的例子。二、教材分析。

大学》相传为孔子的**曾参所作,主要记载了古人为学的门径,向人们描述了如何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因此被称为“初学者入德之门”。

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共三句话。第一句开门见山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即三纲)第二句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

最后,课文第三句话总结指出,正因为为学修身有一个过程,所以要分清本末终始,行动上要有先有后,才能达到预先设立的目标。在形式上,课文用字精炼准确,语句多为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论证逻辑性很强。三、学情分析。

对于现代人来讲,学习古文能通其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就更难了。但是国学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它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诗的韵律又吸引着学生去了解。

那如何让学生轻松学喜欢学?我觉得从字理这个角度入手效果很不错,技能达到理解字词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舍本逐末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师讲故事)师:

如果只看到细枝末节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就叫“舍本逐末”。师:那什么是本末呢?

(师出示课件,从字理角度分析“本末”的意思。本字由一横一木组成,一木指树木,一横指土地。指树干牢牢深入土地。

本意为树的根。木上加一点,指明事物的末梢所在。本义:

树梢。本末就是树根和树梢,引申为主次。)

设计意图:成语故事导入能够起到激趣的作用,同时也为课文做铺垫。从字形上分析“本末”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什么是“本末”,为理解课文打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配乐范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学生读课文(先指名读、然后男生读、再女生读、最后配乐一起读)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原文。

师:读完译文老师考考大家,我随意说一句原文,请以为同学读出译文。

接下来师读一句原文,生读一句译文;男女生互读原文译文……设计意图:通过反复互读译文、原文,让学生更加熟悉译文以帮助理解原文。(三)字句梳理。

出示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谁知道红色的字在句中的意思?生:“道”是宗旨。“止”是停止。

师出示课件,从字的演变过程,探索“止”字的意思,甲骨文中,“止”本意是脚,引申为停止、栖息。后来人们在“止”的左边加上了足字旁,用“趾”来表示“止”的本意,这样两个字就分开了。设计意图:

从字形演变来理解字义,学生记忆更深刻。也培养了学生对汉字和国学的兴趣。

师:这句话中其实包含了《大学》的三条纲领,大家能找出来吗?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师:对,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纲领,以后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没有方向。请所有同学一起读一遍三纲。

那知之而后又有哪些学习过程呢?出示第二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师: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谁能找出这个过。

程呢?生: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

师:我们齐声把这个过程读一读吧。(生读)

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先后主次的顺序,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知止”,它是我们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看来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先从关键部分入手才可以啊!

那关于这个道理,课文在哪句话体现了出来?

生齐读第三句话同时教师出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师:对,最后一句话就点明了文章中心,道出了:一件事有本末的区分,有终始的顺序,所以做事要区分重点,有先有后。那这里的“道”还是宗旨的意思吗?

生:不是,是“道理、规律”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此环节能够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意。(四)理解背诵课文。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那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看谁可以最快最准确地补充出来屏幕上的句子。

师出示填空:大学之道,在(),在(),在()。知止而后(),而后(),而后能(),而后能(),而后能()。

物有(),事有()。知所(),则近()矣。师:

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挑战自己完成填空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帮助同学背诵课文。(五)读故事辅助理解。

师: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第4页看日月积累里的小故事。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读故事,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分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六)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师:看来《本末终始》讲的道理处处都能体现,那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是如何做到分清主次先后顺序的?生结合生活实际说。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将道理生活化,也能给学生在生活中起到引领的作用。(七)诗歌赏读。

师出示: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师:

大家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季节的吗?生:春天。

师:对,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也是劳作的开始。这首诗通过对春。

天作为万物本源的歌颂,表现了古人对“本”的重视。那老师也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都能够记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再见!(八)板书设计。

本末终始。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的过程:知止—定—静—安—虑—得中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九)教学反思。

这堂课一开始我采取汉字游戏的方式导入,既起到了激趣的作用又能从字理的角度理解“本末”的意思;后又引用《舍本逐末》的故事为学文做了铺垫。教学过程中我才用以读促悟、以**译、反复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能快、准地理解《本末终始》这篇文章。接着通过补充词语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理解并背诵之后,让学生读日积月累中的“扬汤止沸”的故事,使之进一步认识到做事情要讲究主次先后的道理。然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做到讲主次分先后的?学生们纷纷举例,说明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了,并认识到讲主次先后的道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任何一件事中。

最后,以一首诗歌鉴赏结束,体会出古人对万物之源——春的赞美和对“本”的重视。

当然,作为一名初讲国学课的老师来说,上课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不足,比如说:时间分配不合理、板书不简明扼要、自身文化积淀。

浅薄没有足够优美的与国学相匹配的语言……今后一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多多锻炼自己!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 诵读教案。教学要求 1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 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3 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教学时间 一课时。一 说话。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 各国风采 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二 揭...

四年级上国学经典教案

课型 诵读。教学内容 道德经 教学要求 理解 道德经 中句子的意思,并且熟练背诵。教学重点 背诵 道德经 中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 出示教学内容。二 学生试读。三 教师范读。四 学生讨论交流意思,教师点拨。五 学生熟读成诵。六 同桌检查,教师抽查背诵。课型 诵读。教学内容 道德经 教学要求 理解 道德...

国学竞赛四年级

七十九中小学部四年级语文国学知识竞赛 2017年12月 一 选择题 每题4分,共60分 1 登科后 的作者是 a.崔护 b.孟郊 c.张籍。2 题都城南庄 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唐 b.宋 c.元。3.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出自 a.竹枝词 b.秋思 c.晚春 4.以下哪一首诗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