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初中新课程光学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应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但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
教材在这部分知识上,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自主**。教材在**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等效替代法,寻找平面镜成的像,在此基础上**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位置等特点。
(2)本节课围绕科学**的几大步骤: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避免盲目性。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合理的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平面镜成像》的相关**,课堂上让学生****,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网上搜索**《平面镜成像》的**,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用在中教网搜索《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然后简化学生能直观理解的实验,让同学们对《平面镜成像》有切身体验。
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误区。比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所成的“像”与“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分不清楚等。
初二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比如:有些同学理解接受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个别同学自制力较差,喜欢上课开小差,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关注,防止他们注意力分散。
而有些同学则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可以让他们带动一些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好地参与实验。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
(2)了解生活中镜子、玻璃、水面都可以成像等现象。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可以**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以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以期**步步深入。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评估的能力。
3.通过幽默短片和小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利用实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作图。
2.虚像的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演示用:多**平台、镀膜玻璃板、大烧杯、量筒、足量的染色水、蜡烛一支、火柴。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平面镜。
导入新课。多**出示猴子捞月亮的情景,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
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表面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演示】“水中”不灭的蜡烛。
在镀膜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玻璃板后放置一个略高于玻璃板的量筒。此时会观察到量筒中有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学生上台来将玻璃板后的蜡烛熄灭,提示“水能灭火”。
当量筒内装满水后,蜡烛仍能燃烧。
引出“物”与“像”的概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平时的“照镜子”在物理学中称为“平面镜成像”。
说明:本实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激趣,二是为“虚像”作个埋伏。
**:同学们会感到无比惊奇,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魔镜之谜。上海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奇怪的青铜古镜,它是西汉时期制造的。这面用青铜铸造的圆镜,正面异常光滑,可以照人,背面有一些精细的花纹,并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
[**。
当你把它的正面放在阳光下照时,它不像一般镜子那样,只在墙上反射出一个明亮的圆面,而是将镜背面的花纹、字样也反射到墙上。好像光线可以透过青铜镜,达到镜背面似的。青铜明明是不透明的,可在阳光下看见的古镜好像变得透明了,这是多么反常啊!
因此人们把它叫做“魔镜”。“魔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科学家们经过各种研究,发现镜子的正面看起来很平滑,其实有微小的起伏图案。因此图案与镜背图案一一对应。当光照在镜面上产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就按镜面上起伏的图案映在墙上了,看起来好像是镜背面的图案和字样。
本节课将具体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奥秘。
老师先请同学来猜个谜语。(展示小黑板上的谜面)
有一物,真奇怪;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恼它也恼,你动它也动,你静它也静。”(打一物)
学生猜出谜底:镜子。教师出示平面镜。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引出课题:
平面镜成像。
以师生互动游戏引入: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立,教师伸左臂的同时学生要伸右臂,教师伸右臂的同时学生伸左臂;教师向学生迈进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向教师迈进一步,教师向后退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远离教师退一步;动作错误的学生被淘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
1)游戏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有什么规律?
2)游戏中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否出现过?
学生回答后引出新课。
推进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案一:1.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并说明**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器材: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步骤: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
**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注:像找到时,让学生用光屏呈接,看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2.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实验结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注:此**释虚像的原因。
得出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
方案二:活动引入: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由此引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大胆地进行猜想,说出猜想依据。对于学生的猜想可不置可否,然后问他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吗?
”在学生强烈求知的情绪中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
a.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b.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
c.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
说明:实验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第二部分**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验证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设计实验:(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最后选出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想法与计划安排。要求说出所选器材,选择原因,器材的组装方式,具体计划安排。
教师针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并梳理学生的设计,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a.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b.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改变眼睛的位置,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设计出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
c.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个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茫然,他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
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知道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替代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目标 1 知识和技能。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 过程与方法。1 经历 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 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平面镜成像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 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 光的直线传播 和 光的反射 的基础上,...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
教版。4.3平面镜成像。一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 这个概念,另外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本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