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发布 2023-01-03 13:03:28 阅读 8988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王岩。

作者简介】2024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物理系。2024年至今任青岛十七中学物理教师。连续四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被选为青岛市骨干教师。

2024年5月在青岛市举行全市研究课,同年11月在青岛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多次在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已有多篇**在报刊上发表。

于2024年1月录制国家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录像课一节。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简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凸透镜成像规律:

1、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3、 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 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3、 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

说明: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这节课应“**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可将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作为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课程标准》中要求**凸透镜成像规律,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可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等几个要素,因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设置了对科学**要素的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1、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

说明: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要求,“**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培养**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是这节课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这节课除了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外,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式教学法。

教具与**。

教师用:多**计算机;

学生用:(两人一组)凸透镜(焦距10厘米)、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说明:复习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物理。)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

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说明:学生经历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奇妙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讨论并表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例如: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形成?为什么会出现倒立的像?……

(板书学生所提的问题)

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问题进行**,其余问题留在课下和今后的课中加以解决。

(板书: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师象凹透镜一样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分类,像凸透镜一样将学生的思维汇聚到本课**的课题上。学生在相互**中,提高了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猜想和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讨论并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例如:照相机能使物体成缩小的像,照像时物体离照相机较远,因此当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能成缩小的像……

师:应该怎样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说明: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三)设计实验:

1、 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

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

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师:与学生交流并**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 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

4、 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5、 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6、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7、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

说明:设计实验是**过程中较难的环节,教师在此环节应给学生以提示和帮助,使学生对实验的器材和方法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实验较顺利地进行。)

四)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实物投影)实验**:

将学生的大量数据汇集于**中。

说明: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展开实验,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在巡视中收集学生的实验数据。数据尽量多些以便于分析。)

五)分析论证:

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生:根据成像的情况,数据可分为三类:一、倒立、缩小的像;二、倒立、放大的像;三、正立、放大的像。

师: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若学生找不到2倍焦距这个分界点,教师可提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板书结论。)

师:成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结论)

师: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说明:对数据首先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分析论证的难度,分析论证由学生讨论交流得。

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多**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动态效果:蜡烛连

续移近凸透镜,光屏远离凸透镜,像由小变大、由倒变正的动态效果。学生**以。

后对成像规律将有完整的认识。)

说明:可由“鹏博士”教学软件中动画库中找到。)

四、实像和虚像: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想想议议:知道了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

师: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

加准确。说明:小结的前两个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了巩固,第三个问题渗透了评估。

的思想。)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

六、造性练习:

师:这节课**到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讨论回答,照相机给景物照像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片到投影仪镜头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在屏幕上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小于焦距,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七、作业:p60,动手动脑学物理。

1、 找一个圆柱形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现象;与前面用凸透镜所做的实验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 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快门、调焦环的作用。“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是不是需要调焦?

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这节课应“**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教学设计中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科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在明确了**的目的和已知条件后,学生经合作交流设计出实验的方案,在进行实验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完整的**过程并会了物理规律之后,进一步设置应用性练习和作业,对获得的知识加以巩固,整节课在**过程中进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等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练习

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练习。1 如图所示nn1是水与空气的界面,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是 2 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的大小将 a 不变 b 逐渐减小c 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 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3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句子,如 潭清疑水浅 池水映月...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 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 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 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时间没有能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