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练习(能力提高)
1.如图所示nn1是水与空气的界面,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是:(
2.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的大小将:(
a.不变 b.逐渐减小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句子,如“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月明”,这两句诗描述的分别是光的:a.反射、反射b.反射、折射 c折射、反射d.折射、折射( )
4.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则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4cm b.8cm c.10cm d.18cm( )
5.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
如图8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cm.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6.在凸爱镜的主轴上离透镜1.5f到2f处横卧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杆ab,f为凸透镜的焦距,则细杆成像的位置在a、ⅰ区 b、ⅱ区 c、ⅲ区 d、不成像。
7.当物体离凸透镜6厘米时,物体通过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离透镜20厘米时,物体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可知该透镜焦距范围是。
a、f<6cm b、f>20cm c、10cm8.如图所示,表示一条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三棱镜并射出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9.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距透镜中心10cm的地方出现一个小亮点;那么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中心15cm的地方,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就可以得到 (
、倒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10.有一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厘米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厘米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
b. 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 离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d. 离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11.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b.透过透镜可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c.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d.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能成像。
12.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直线传播的性质。
c.图c表示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
d.图d表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13.观赏水面风景**时,总发现景物的“倒影” 比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
a.“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差 b.人射水面的光线有一部分折射入水中。
c.光线被反射掉一部分 d.冲洗**质量有问题。
14.把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的主光轴上距透镜30cm处,则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15.某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蜡烛点燃后放在距凸透镜15cm的地方,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烛焰的像,当他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7cm处后( )
a.移动光屏,仍然可以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c.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看不到烛焰的像。
d.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16.如图所示,a是一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b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c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斑。若从外径与圆孔b相同的厚玻璃板、凹透镜、凸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孔b中,发现在光斑c处的光屏上呈现一个比圆孔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b的那个光学器件。
a.只能是凸透镜b.只能是平板玻璃
c.只能是凹透镜或凸透镜d.平板玻璃、凹透镜、凸透镜都有可能。
17.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某同学拍照时,底片上成一清晰的半身像,现要改拍全身像,则应该( )
a.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b.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c.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前调节d.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后调节。
18.下列关于近视眼与正常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得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远处的物体无法在眼中成像
b.近视眼的晶状体较薄,折光能力弱,会将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c.近视眼需配以凹透镜进行矫正,因为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d.以上说法均正确。
19.下列关于远视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患远视眼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期看远处的物体造成的c.远视眼应用凸透镜来矫正。
b.患远视眼的人无法看清近处的任何物体d.远视眼的睫状体一直处于收缩状态。
20.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 b. 潜水员在水面下看岸上的景物“升高了“
c.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d. 我信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桌椅。
21.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物距为15厘米时,它的像一定是:(
a、放大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22.山东蓬莱仙镜出现的“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现象,人们**的景物是实际景物。
a. 反射后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b.折射后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c.反射后形成的倒立的虚像 d.折射后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23.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 cm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 cm,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a. 缩小的 b. 放大的c.
正立的 d. 倒立的。
24.如图6一13所示,一塑料薄膜组成的棚顶下堆着一堆干草,夏天的雨后,阳光透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对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a..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平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落干草处,草有可能燃烧。
b.透镜都是固体物体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d.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
25.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35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26.春游时,全班准备照张集体照,站队后,发现两侧均有人在画面外,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入画面,下列措施符合要求的是。
a. 使照相机镜头离人远些,并使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减小些。
b. 使照相机镜头离人远些,并使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增大些。
c. 使照相机镜头离人近些,并使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增大些。
d. 使照相机镜头离人近些,并使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减小些。
2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 cm;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 cm时,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28.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1)把烛焰放在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2)把烛焰放在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3)把烛焰放在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4)如果把烛焰从a点移到d点,像到凸透镜的距离___像的大小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9.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则 hd 是反射光线, hb 是折射光线。
30.如图,ao为入射光线,ob是经镜后的射出光线,就下列三种情况,在o点用作图法填适当的镜(三种不同)
31.完成下列各透镜的光路。
32.在下图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并完成光路。
33.小柯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底片上成的像是。
指出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或实)。下表是这架相机物距和像距的变化情况(f=35mm)。根据表中数据,简单分析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王岩。作者简介 1997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物理系。1997年至今任青岛十七中学物理教师。连续四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被选为青岛市骨干教师。2001年5月在青岛市举行全市研究课,同年11月在青岛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多次在全国初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练习
凸透镜成像规律专题练习。1 如图所示nn1是水与空气的界面,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是 2 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的大小将 a 不变 b 逐渐减小c 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 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3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句子,如 潭清疑水浅 池水映月...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 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 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