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组歌》教案

发布 2022-12-22 06:04:28 阅读 893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组歌》教案。

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体会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3学写散文诗。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图画导入法)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画(出示海浪图)指名说出画面内容:海浪在人们生活中是平常的,但在黎巴嫩诗人的笔下,却是有灵气、有个性的,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他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为什么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与海浪、海岸的关系?2、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四、**讨论。

海浪与诗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

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

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五、体验与反思。

1、你心目中的海浪形象是怎样的?

2、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拓展延伸同学们,模仿浪之歌的写法,借助你的想象,写一首他或他的散文诗,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写一段话。雪。虹。霞。雾---第二课时(雨之歌)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纪伯伦《组歌》中的“浪之歌”,下面我们学习他的“雨之歌”。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现代文预习6步法)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一种形象来描绘雨?

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等形象来描绘雨。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作者借雨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3、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章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四、研讨赏析。

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开放题,自由理解)五、体验与反思。

学习本文后,你对雨有什么新认识?持什么态度?

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特别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

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方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六、拓展延伸。

这首散文诗语言优美,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奉献者呢?附:板书设计。

雨之歌滋润大地浇灌田野、花草拟人。

纪伯伦)表达诗人热爱自然社会赞美无私奉献者。

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2023年发表**《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2023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

、《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二、朗读感知。

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集体朗读和自由朗读相结合。

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第一节:人、近(邻韵)、分;

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第三节:拗、躁,心;第四节:他、下。三、感知课文的内涵。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

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

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

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四、问题**。

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结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符合规范。

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

气势。和诗的结尾联系在一起,凸现出诗人一种类似我们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第二课时(雨之歌)一、反复朗读感悟。

二、感悟文本。

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三、问题**。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开放题,自由理解)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5、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雨水滋润了大地。

6、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四、再读课文,讲解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组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组歌 教案。教学目标 1 朗读与细读相结合,体会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敬畏生命。3学写散文诗。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第一课时 浪之歌 一 课文导入 图画导入法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画 出示海浪图 指名说出画面内容 海浪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案

组歌 教学目标。1 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 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 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敬畏生命。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课时 二课时第一课时 浪之歌 一 课文导入。简介诗人纪伯伦 1883 1931 黎巴嫩诗人 散文作家 画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10《组歌》教案新人教版

组歌。一 课文导入。简介诗人纪伯伦 1883 1931 黎巴嫩诗人 散文作家 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 希克玛 睿智 学校学习阿拉伯文 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 真理 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 叛逆的灵魂 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