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 含答案

发布 2022-12-16 21:26:28 阅读 135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期末古文复习。

班别姓名学号。

桃花源记》一.解释加点的字:

1)缘溪行:( 沿着、顺着2)落英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4)渔人甚异之:( 感到诧异 )

5)欲穷桃林:( 走尽6)豁然开朗:( 宽阔明亮的样子7)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8)桑竹之属( 类 )

9)咸来问讯( 都10)皆叹惋( 感叹、惋惜 )

11)复延至其家请12)既出:( 已经。

13)便扶向路:( 原来的,旧的14)欣然规往( 计划 )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寻寻向所志( 寻找寻病中(随即、不久 )

2.志处处志之( 做标志寻向所志( 标志)

3.舍便舍船 (离开屋舍俨然( 房屋)

三、字词选择题: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 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

c(通“志”,做标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d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a(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三.翻译以下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旷,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的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到)感叹惊讶。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四、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五.课文内容理解:

1.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4.“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发现桃林、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9. 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b(“‘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六.模拟自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c )(2分。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2.翻译以下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土地平旷宽广,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天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4分)

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陋室铭》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

2)有龙则灵:灵异。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

6)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7)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 形:形体、身体。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八年级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一 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节先生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著名诗人。二 实词 1.缘 扶2缤纷3.舍船 sh屋舍 sh4.才5俨然6.属7.阡陌 8.黄发垂髫 9.悉 咸 并 皆 10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11.具 12.要 13叹惋14.向 15.处处志之。寻...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课前热身。1 知识积累。1.字音字形辨析。1 细胞夭亡蟾蜍囊胚哺乳分泌濒临脊椎两栖。2 大廷广众消声匿迹连声喏喏穷困撩倒束手无测一愁莫展烦燥。2.成语识记。1 姓名 事件 精神等 永远流传,不可磨灭。2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3 宏伟美丽。3.古诗词回顾。1 日暮乡关何处是。2 陆游的 游山西村 历经 ...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小石潭记 一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 伐竹取道伐。3 佁然不动佁然4 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心乐之 之 指代篁竹 b 不可知其源 其 指代小溪 c 以其境过清 以 因为 d 乃记之而去 乃 于是,就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