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30 诗四首

发布 2022-12-16 00:56:28 阅读 2708

30 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学会联想和想象,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背诵、默写四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流程】1.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把其中的名句、诗题及作者写下来。

1.读一读:

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这四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理由吗?

4.品一品:

1)《归田园居》一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2)《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赞同香菱的说法吗?

3)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

5.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请把它写下来。

6.想一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7.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答案】4.(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愿”指: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3)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 新版 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备课组中心发言纪要 一 教材分析。古人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篇油然而生。品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本课四首诗歌,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佳作,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诗人用心灵观察体...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 新人教版

2019 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 导学案 新版 新人教版。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1 圈注法。2 小组合作讨论法。3 诵读法。第一课时。一 教学 归田园居 一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 427 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诗四首 教案。知识目标 1 朗读背诵前两首诗。2 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对诗的理解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热爱生活 热爱劳动的感情。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策略方法 朗读法教学 录音机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学习 归田园居 学习 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