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复习提纲前三单元

发布 2022-12-12 05:38:28 阅读 5661

1、我国所处的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黑龙江省,53°n)

最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海南省,4°n)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黑龙江省,135°e)

最西: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3°e)

3、我国南北跨度(5500千米)大于东西跨度(5000千米)

4、最早迎来日出的省是黑龙江省,地方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

最晚迎来日出的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是帕米尔高原。

5、有两处和我国接壤的国家是:俄罗斯、印度。

6、邻国最多的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个)

7、与云南省接壤的国家自西向东有:缅甸、老挝、越南。

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8、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9、我国所处的温度带有:北温带(大部分)、热带。

10、我国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第一)

11、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

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我国的专属经济区范围是:200海里。

12、我国东部沿海四大海域由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3、我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

14、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琼州海峡。

15、台湾省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16、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17、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是:重庆市。

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区是:海南省。

纬度跨度最大的省区是:海南省。

18、两个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珠江入海口两侧,西侧是:澳门,东侧是:香港。

19、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四个省区从东向西依次是:台湾(台)、广东(粤)、广西(桂)、云南(云、滇)

年1月6日,我国人口达13亿,占世界人口的21℅(五分之一)

21、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分布极不平衡,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23、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一线。

24、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省。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是:**自治区。

25、我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26、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

27、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大部分在东部、中部地区。

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三个地区。

28、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民族数目最多是省是:云南省(20个)

29、北回归线自东向西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有:高山族、汉族、壮族、傣族。

第二章。30、我国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

31、我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

32、第一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第**阶梯上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3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4、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海拔最高的盆地(和其他盆地不在同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35、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千沟万壑。

内蒙古高原:坦荡开阔、起伏和缓。

青藏高原:冰川广布、白雪皑皑。

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石林、地下暗河、喀斯特地貌)

36、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37、北回归线穿过的山脉:台湾山脉。

38、影响我国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的主要因素是:西高东低的地势。

39、山区= 山地+丘陵+崎岖不平的高原 ,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40、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

41、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42、夏季(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原因:地形因素)

冬季(1月)最低气温在漠河(原因:纬度因素)

43、划分温度带的依据:活动积温。

划分干湿带的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44、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

45、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800㎜等降水量线、1月份0℃等温线吻合。

46、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和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冬季风有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47、“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是夏季风。

48、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进退异常引起的。

49、我国跨四种干湿区、四种温度带、四种气候类型的省区是:甘肃省。

50、山西省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51、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52、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华北、东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53、梅雨、伏旱天气主要出现在:江淮地区。

寒潮天气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

54、影响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5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400㎜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横断山脉)

56、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400㎜等降水量线。

57、最长(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国最长(最大)的河流:长江。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

冰期最长的河流:黑龙江。

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58、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咸水湖)

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江西省)

59、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在:青藏高原。

我国密度最大的平原湖泊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60、京杭运河——最长的人工河,,隋朝开凿,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了京、津、冀、鲁、苏、浙六个省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通道。

61、长江号称“**水道”,黄河号称“能源流域”

62、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湖北),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江西)

63、武汉市位于长江的中游,三峡水电站位于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64、长江最大支流是:汉江。

65、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中游的分界点是河口(内蒙古),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旧孟津(河南)

66、黄河的两大支流:汾河(山西)、渭河(陕西)

67、黄河从山东省入海。

68、治理黄河的关键(根本)是:中游治沙,措施:植树造林。

69、地上河现象出现在黄河的下游河段。

第三章。70、自然资源:源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71、钢铁、纸、水稻小麦等不是自然资源。

72、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土、生物、风能、光能等)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

7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种类多样、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74、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75、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难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76、森林资源最丰富的是东北地区。

77、淡水资源: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

人类现在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与人类最密切的水资源是江河水。

78、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巴西第1),人均水量居世界110以后。

79、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华北地区。

80、我国水资源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1、我国降水量、河流流量在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82、塔里木河夏季水量的**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流入河中。

83、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方法是:跨流域调水。

解决水资源时间、季节分布不均问题的方法是:修建水库。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是: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84、我国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

85、南水北调中线是从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至华北地区。

八年级上复习提纲

八年级 思想品德 上册复习提纲。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1 家是我们成长的根据地,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2 父母对我们的爱表现在 日常生活中 一句话 一个动作 一个眼神等 3 在家庭中爱我们的只有父母吗?其实在家庭中爱我们不只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还沐浴在亲情的阳光里,这份亲情还来...

八年级上复习提纲

细菌 96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97 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 褐 绿 黑等不同的颜色。100 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1 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

八年级上复习提纲

4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 利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