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父母的疼爱苏教版。
真的应该教研室为我们搭建了这一个探索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真正经历了一个对品德课堂教学研究的探索过程,我想这个探索的过程对我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我觉得教研室“探索课”这个名字也起得很好,探索重在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论失败成功,参与的这个过程就是最主要的。
对于品德,我只能算是低幼级水平。我从一位语文老师向品德老师转型,时间还很短,还没有完全合格。虽说语文和品德是有一定的共性的,但是品德课程也有它鲜明的个性。
因为对品德的研究是近两年来从零起步的,所以,我与品德还走得不是很近。课还上得很稚嫩,也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但这一次参加“百堂探索课”的经历就是我与品德亲密接触的见证。
我会永远记住这次经历的。
这次去东关镇小上课,遭遇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我的课在下午第三节,我在中午的时间段里去上课的阶梯教室里试了课件,结果课件中插入的**声音没有。于是就用自己带去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一试可以。
然后,我就安心地到休息室去了。等到我要上课的时候,出现了课件不能显示的意外,电教老师怎么调试都不行。后来幸亏同去上课的汤金华老师帮了大忙,用他的笔记本电脑解决了问题,真的是非常感谢汤金华老师的热情相助。
等摆弄好电脑,早已到场的学生已经在教室里足足等了30分钟。而更令我头疼的是乘坐第一班校车的10来个学生走了,同时老师还告诉我,乘坐第二班校车的学生马上也要走了,而且是大半的学生,不能耽误了他们乘校车。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开始了上课。
因为时间紧迫,心里又挂念着千万别耽误孩子们乘校车的事,所以几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深入挖掘。上完这节特殊的课以后,心里唯一的想法是: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团队倾情帮助下的这一堂课,没能在东关镇小亮相那天充分地演绎,真的是非常遗憾,心里有种辜负了大家热情付出的惴惴不安之感。
做任何事情不找客观理由、少找客观理由是我给自己定的一个原则。虽然说,课前的意外发生影响了自己上课的心绪,但那也只是一个次要原因而已,应该从自身方面多找找原因,这是我上完课以来一直告诫自己的话。那么自己的这堂课到底有哪些优点、亮点、新点,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亮点。我觉得自己的这堂课最亮的亮点应该是自己的真情投入,能够以自己的真情唤醒、打动学生。《父母的疼爱》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如果教师本人就无动于衷的话,要唤醒、打动学生那根本是一句空话。
我觉得自己是很适合上这篇课文的,我本身就是一位母亲,对父母的疼爱有切身的体会,这应该也是一种非常有利的课程资源吧。在备课时,我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时又巧妙地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出发与学生真情交融。比如在学生讲述爸爸妈妈疼爱自己的真情故事时,我以一位妈妈的身份告诉他们:
当你们生病时、摔伤时,你们可知道爸爸妈妈的心情吗?然后包含深情地向学生讲述自己疼爱孩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关心,也达到了一种高层次地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
新点。我觉得自己这堂课对“父母的疼爱”的文本解读是比较到位的。父母的疼爱不光是体现在在生活上为孩子做什么事情,照顾得周到细致,父母的疼爱应该还有一个层面是那就是一种“**的爱”: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对孩子看起来冷酷相待等等。在这堂课中,以“爱在平凡中”、“爱在严厉中”两个板块支撑起“父母的疼爱”这个主题。尤其是“爱在严厉中”板块中引用了“李欢”的真实材料,对学生非常有震撼力、说服力,让他们比较自然的体会到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有时会对我不满意,批评我、惩罚我,甚至在气头上的时候打几下,那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优秀,希望自己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这是父母疼爱自己的另一种方式。
这样一来,学生对“父母的疼爱”内涵有了比较丰满地把握。
基点。我觉得把这堂课的基点定在唤醒学生对父母的疼爱的体验是非常正确的。都说现在的孩子对父母、长辈的爱比较麻木,他们只是爱的“接收器”而,爱的“释放功能”比较差。
因为接受得多了,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不会觉得爸爸妈妈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而感动。所以,找准一个感情的切入点非常重要。我就以我与儿子的资源为载体。
我也知道,这个切入点最好是与上课班级有关的资源,但是因为教研室有规定不能在上课前接触学生。所以除去这个用我和儿子的材料是“上上策”了。我以我与儿子的家庭生活情境图为切入点,让学生说说老师是怎么爱儿子的,然后回到学生那边,你的爸爸妈妈是这样疼爱你的吗?
交流后得出结论:父母的疼爱就在平常生活每一天的小事中,然后再深入一层让学生回忆起难忘的父母疼爱自己的真情故事。这样的设计就如同为学生情感的体验架设了一个平稳的梯子一样,遵循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
现在理性地来说说自己这堂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系统与学生的语言系统不匹配。
可能有些为了追求课堂效果的完美,教师的语言很美,虽然很美,但是不适合学生,因为语言系统的不匹配,教师与学生之间马上有了隔阂,影响了学生的交流欲望和参与欲望。通过这次教训明白了,课堂语言是用来与学生沟通的,而不能为了语言美而把语言说得悬,说得让学生听不懂、不感兴趣。这样换来的代价是惨痛的。
二、对课堂上遇到的稍纵即逝的有效课程资源未能巧妙利用、及时生成。
在体验“爱在严厉中”这环节中,我在讲述李欢的故事里,穿插了学生的互动:在讲到李欢的父母看着女儿一次次摔打而不去扶她,“你觉得这样的爸爸妈妈好吗?”连着有三位学生说这样的父母不好,在这样一个矛盾冲突点,我没有对此做深入挖掘。
如果当时能够这样进行课堂生成那就更好了:你为什么说李欢的父母不好?你认为李欢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学生说了以后,我再引导“李欢的父母真有那么不好吗?他们为什么不去扶她?”然后再继续讲李欢的故事。
这样,学生能更生动地体会到父母有时候的“残酷”是一种深沉的爱。
三、对品德课程特性解读不深。
上面我也提到了,我对于品德了解得还比较肤浅,所以我的课堂上品德味还不是很浓,学科特性不够鲜明。这个不足,需要自己沉下心来,花更多的精力在品德教学研究上来,我也相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也相信,在我的执着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我的品德课堂将会焕发一种有内而外的美丽。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风筝苏教版
3 开发社会资源,让课堂得到延伸 在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教师在讲这节课时,将社会新闻时事报道中,专家介绍北京地区春天中一些不同的民俗活动节目录制了下来,借专家的口来叙述春天的活动,体现出本节课的主题目标,这就是教师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的一个方面。另外,教师还利用不同渠道,搜集到了一些放风筝的注意事项...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风筝苏教版
3 开发社会资源,让课堂得到延伸 在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教师在讲这节课时,将社会新闻时事报道中,专家介绍北京地区春天中一些不同的民俗活动节目录制了下来,借专家的口来叙述春天的活动,体现出本节课的主题目标,这就是教师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的一个方面。另外,教师还利用不同渠道,搜集到了一些放风筝的注意事项...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风筝苏教版
风筝 教学反思。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丰富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