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课教学设计三年级 下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发布 2022-11-25 02:40:28 阅读 1193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单元课时分配。

1.我们周围的土壤:2课时;2.了解土壤:2课时;3.肥沃的土壤:2课时;4.土壤的保护:1课时。

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材分析。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况和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2、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如: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

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土壤。

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

土。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

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教后记。2、了解土壤。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

1、观察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

2、认识土壤的成分。

3、研究土壤的种类:第一: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重点);第二:

通过比较三种土壤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

4、拓展部分: 调查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及适合种植的植物。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1、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 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 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 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形成**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 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2、了解土壤。

由空气、水、沙、黏土、动植物残留物等构成。

种类:沙土、黏土、壤土(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

教后记。3、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的形成原因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2个部分:

1、 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认识土壤的分层,知道表层土中腐殖质和养分都非常丰富,是植物生长的保证。

2、 动手实验(制作肥料袋、给蚯蚓安家),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1、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动手实验,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子。

学生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3、肥沃的土壤。

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的肥力不同。

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统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越多,土壤肥力越强。

教后记。4、土壤的保护。

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简单的事情做起。

本课主要分四部分:

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提供什么。

2、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3、 认识植被的破坏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4、 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

3、 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 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准备:事先查找相应的课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苏教版科学课教学设计课题三年级下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课时分配。1.我们周围的土壤 2课时 2.了解土壤 2课时 3.肥沃的土壤 2课时 4.土壤的保护 1课时。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 土壤与生命 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 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课主要...

苏教版科学课教学设计三年级 下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课时分配。1.我们周围的土壤 2课时 2.了解土壤 2课时 3.肥沃的土壤 2课时 4.土壤的保护 1课时。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 土壤与生命 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 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课主要...

科学课的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 谁更硬一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 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 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过程与方法 1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