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

发布 2022-11-13 07:21:28 阅读 1110

第一课时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19~20页。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并能对简单的对称现象进行判断。

2.在经历观察、操作与实验合作解决问题基础上对各种对称现象进行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3.在对各种对称现象进行辨析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对称思想,感受数学对称美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教学课件,学生每组两个学具袋(1号袋为轴对称图形,2号袋为纸),每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大家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师:为什么?大家最喜欢过什么节?

生1:因为过节有好吃的,还可以见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我最喜欢春节。

生2:我最喜欢元宵节。

师:大家说的真好,老师也很喜欢过节,前几天老师在外地恰巧碰到了那个地方的民俗节,老师去看了看,太有意思了。可惜同学们没有看到,不过老师用相机把很多好玩的拍了下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师:想看的同学坐好。

屏幕呈现:伴随着一曲民族**依次出示古典建筑、京剧脸谱、民间工艺品、杂技表演、总情境图)。

师:老师的**好看吗?

生;好看。师:内行看门道,为什么这些图形好看?

生1:这些图形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它们两边都是一样的,所以看上去很美。

生2:老师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所以很美。

师:这位同学真棒,都知道对称了,还知道对称很美,那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图形呢?

生:想。师:好,那咱们就一起去看看热闹的民俗节吧。

板书:热闹的民俗节。)

二、自主学习,小组**。

1.看一看。

师:现在老师把刚才画面中的物体的形状画下来,请大家注意观察。

屏幕呈现:由实物图过渡到平面图,包括:建筑物、风筝、剪纸、杂技动作等)

师:看到这些图变成了平面图,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生:我最想把它拿过来验证一下它是不是对称的。

2.折一折。

师:老师也有这种冲动,那谁有好办法来验证?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生: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如果重合说明他们是对称的。

师:真聪明,那现在咱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一下好吗?小组长把一号学具袋拿出来,每人分一个图形大家看看你手中的图形是不是对称的,为什么?

互相交流一下,等会儿老师找最快而且纪律最好的那个小组给大家汇报,好吗?好,现在开始。

小组自主**)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大家研究交流的都很投入,下面哪个小组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指一组)

师:开始汇报前,我先问一问,在同学发言的时候,咱们应怎样做呢?

生:坐好,认真听。

师:很好,大家一定要学会倾听,有不同意见等人家说完了你再举手说。

生1:(边操作边说)我折的是亭子,从中间对折后两边重合,所以亭子是对称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很条理,而且是边操作边说,来大家给他鼓掌表扬一下。

生2:我折的是脸谱,对折之后也重合了,脸谱也是对称的。

生3:我折的是风筝,对折之后也重合了,风筝也是对称的。

生4:我折的是杂技演员,对折之后也重合了,杂技演员也是对称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师:看来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师:大家用的方法也都是相同的,都用到了对折的方法,而且对折之后这些图形都是怎么样的?

生齐答:重合。

板书:对折重合)。

师小结:像刚才大家经过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来大家一起把它的名字大声读一遍。

生齐读: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大家打开刚才折过的对称图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发现有一条折痕。

生2:我发现有一条折线。

师:很好,咱们把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课件呈现:对称轴)

师:那现在咱们就小组内互相找一找自己手中图形的对称轴吧。

师将一个不是轴对称的图形任意折一下,问: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吗?为什么?

生1:不是,因为它的两边不相同。

生2:因为它的两边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师:所以大家一定要记牢只有使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所在的直线才叫对称轴。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练习一:辨识并举例轴对称图形。

师:不知不觉今天大家学了这么多东西,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把在民俗节上照的一些标志也给大家带来了,不过有个小小的要求,大家看看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指出它的对称轴。

提前让学生认识标志的名称)

师:大家先自己分辨,然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1:第一个竖琴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竖着的。

生2:小汽车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竖着的。

生3:五角星和铁锚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竖着的。

生4:科技标志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可以是竖着的也可以是横着的。

生5:工商银行的标志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竖着的。

师:那钥匙和香港区旗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因为他们对折之后没有完全重合。

师:大家说的真好,这些都是咱们生活在常见的标志,那你们谁能举一些其它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生1:蝴蝶标本。

生2:中国的中字。

生3:咱们学校的教学楼。

师小结:大家说的真好,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也正是有了这么多的轴对称图形所以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这么美。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时间过的真快,大家这节课学的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共享?

生1:我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也会分辨轴对称图形了。

生2:我还知道轴对称图形很美,在生活中应用很广。

师:大家说的真好,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度过了快乐的四十分钟,感受了对称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更美丽的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环境,装扮我们的生活!最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就让咱们在欣赏这些美丽的图形的过程中结束这节课吧,谢谢大家。

****,大屏幕同时依次出现人民大会堂、故宫、中山陵、巴黎埃菲尔铁塔、印度泰姬陵、伦敦塔桥、黄鹤楼)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深化练习,活学活用。

师:刚才有同学说汉字中有轴对称图形,其实咱们学的英语字母中也有轴对称图形,不信咱们看一下下面的字母,找出轴对称图形。

a c t m n s x z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a c t m x 是轴对称图形,其它的对折之后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说的对吗?

生齐答:对。

师:那老师准备了n s z 三个字母的图形,想找一位同学来验证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对折验证)

2.学习并制作轴对称图形。

师:剪纸老艺人也出现在了民俗节上,他给大家剪了很多漂亮的图形,大家想不想看,同时老爷爷想让大家猜一下这些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大家愿意尝试吗?

生:愿意。生:苹果出自第2幅图,葫芦出自第4幅图,树叶出自第1幅图,松树出自第3幅图。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老艺人做出了这么多的漂亮剪纸,大家能不能像老艺人学习用手中的工具剪一些图形呢?

生:行。师:现在小组长拿出二号学具袋,每人一张彩纸。老师有个要求大家在使用剪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学生剪纸,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对折。

轴对称图形。

重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让思考,在动手操作中**,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对称 教学设计。店集镇西河头小学刘红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 青岛版 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9页 20页的内容。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初次接触对称。其实,对称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

小学数学三年级青岛版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 快乐大课间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 单元备课设计。一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快乐大课间 两位数乘一位数。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3个信息窗,大课间跳舞 大课间扇子舞 大课间呼啦圈比赛,包含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和进位乘法 乘法的竖式计算 末尾和中间含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混合运算。这是初次接触...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单元备课。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2 在操作 观察 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3 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 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二 教材分析 对称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