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心灵读书心得

发布 2022-10-23 13:14:28 阅读 4996

读书为心灵。

永吉县第三十五中学刘金凤。

早在清代学者钱泳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久居于校园中的我们,虽然没有机会行遍万里之路,但我们却可以读破万卷之书。更何况,好书一册在手,就是一次很好的“室内旅行”。

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居一室之内,信息没有我们今天发达,还可以看看电视、上上网学习知识,但却可以借助经书了解上下五千年,知晓纵横八万里,点燃无穷的智慧。

今天的网络更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很好的阅读平台,然而网络游戏越来越成为陷阱,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阅读文本还是不可替代的。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书,教学生命就不会长久,有人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爱读书,自身就是学生读书的典范,所以我读书,本学期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做个糊涂的精明人》,一本是《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做个糊涂的精明人》讲了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让我从中明白了更多不简单的道理,举个例子:

周朝时代的周宣王很喜欢看斗鸡,他的门下有位专门驯养斗鸡的纪浪子,有一天,有人从外地送来一只很强壮的鸡给国王,周宣王很高兴地将它交给了纪浪子,过了几天,周宣王便问道:“几天前交给你的鸡,你将它们练得怎样了?可以上场比斗了吗?

”,纪浪子说:“还不可以,因为这只鸡血气方刚,斗志高昂,还不宜上场。”。

再过几天,急性的周宣王又问同样的问题,纪浪子回答说:“还不能上场,因为这只鸡,看到其他鸡的影子,就会冲动,所以还不能上场。”。

又过了几天,周宣王再问,这回,纪浪子便说:“可以了,因为当它看到其他斗鸡,听到它们的声音时,一动不动,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动,就像木鸡一样,现在可以上场了!”于是,周宣王便用这只鸡去参加斗鸡,它一上场就稳稳站立,毫无摆动,即使其他斗鸡在它身边在它身边百般挑逗,它仍然无动于衷,以眼睛注视对方,对方被吓得自然后退,没有一只鸡敢向它挑战。

斗鸡是这样的道理,做人也一样,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个人,不要心浮气躁,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例如,师生发生冲突时,我们也可以不轻易动怒,而是心平气和地聆听他的发泄,发挥“斗鸡的心理战术”,以静制动,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带给我的启示。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一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历史上很长的时期,人们习惯于把教育看做就是“他人教育与传媒影响”。以为教育就是经常看得到的长辈对晚辈的行为训导;师傅对徒弟的技艺传授;朋友之间的经验的传递---人为地将教育的概念缩小在“他人教育与传媒影响”范围内。而实际存在着的自我教育被忽视,正是因为在过去,大多数人的主体地位不被承认,人们的自我意识十分微弱,人们的自我教育也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

因此,无法给予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应该得到的地位。而现在,在每个人都受到尊重的时代,我们如何去教育孩子,的确应该重新思考了,书中说,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我仔细分析了作者这一观点,实则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他配合我们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我教育的习惯性。

书中详细告诉我们如何指导孩子写自传,从会写字时就开始记,开始写自传,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一直的把此习惯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把它成为一种习惯。书中特别提出了指导孩子写自传的系统方案,既进行自我教育,又培养了写作能力,很好操作。我已经准备让我的孩子每天记一些自己看见、发现的事情,随便的记什么都可以,先只为习惯的养成,让我的学生每天记下自己的心灵感受,别人不看,只为心灵,自己看,写好了,将来老了的时候,条件允许了,出版一本个人自传什么的,一定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读书心得《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看李镇西 用心灵赢得心灵 有感。暑假利用了一定的时间认真地看了这本书,以前觉得纯教育的书籍肯定难理解,但翻开这本书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本书作为讲演录的合集,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而且 的讲演都是结合自己的学生 自己的女儿 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来谈教育,让我这种普通的一线教师也觉的 教育 这...

读书心得《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看李镇西 用心灵赢得心灵 有感。暑假利用了一定的时间认真地看了这本书,以前觉得纯教育的书籍肯定难理解,但翻开这本书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本书作为演讲录的合集,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而且 的演讲都是结合自己的学生 自己的女儿 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来谈教育,让我这种普通的一线教...

《心灵写诗》读书感言

心灵写诗 读书感言。读 心灵写诗 李镇西班主任日记 一书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以前的班主任工作基本是凭经验做的,遇到了很多问题,缺乏理性认识,凭感情用事,事情可能解决了,但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让人遗憾。以前对理论心理是排斥的,对宣传的经验之谈也是不以为意。因为我更多的看到的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