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心理学笔记

发布 2022-10-19 09:15:28 阅读 5142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片活动。

在新课程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科学知识来武装学生,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所得完成一定的操作训练,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

法。讨论法:是在呈现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从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的理解: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智力、体力、思想品德等全面发展的过程。

2由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即教师教与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具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与多样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它能简捷有效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人类文化一代一代地继承发展。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又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这是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学的性质与方向。(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认识的**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间接经验即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直接经即学生亲自实践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以相互转化。(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6.对教学原则的理解:(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社会里,由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也不同。(2)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所包含的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教学的进行、发展、提高正是教学中各种矛盾运动的结果,教学规律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基本准侧,是对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3)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7.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3)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训练,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讨论法,是在呈现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从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7)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关于教学过程的几种观点:(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这种观点的基本内容是:①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②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重大的方**意义。

③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它应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不能割裂二者。(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观点的基本内容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它是人类认识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

①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②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而且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①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出自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当代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最新思想。是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②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2.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科学知识来武装学生,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的,可分为:传授知识的课、巩固新知识的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的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的,可分为: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标以及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学生学习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进行解释并做出判断、评定的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构。

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也称为课堂教学或集体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跨学科能力分组: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或分成平行a,b ,c若干组,对不同的组传授不同的课业。

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

复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笔记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信息的主要部分。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应用自己的感观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计划 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法是指将严格设计的系统问题及 以书面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求如实回...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第四章。1.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和技能的教育,狭义教育是一发展人身心为目的的学校教育。2.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是教育过程的主体。4.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是教育区别...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1 教育的功能。1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 功能。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