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纲解析

发布 2022-10-17 08:49:28 阅读 9798

陕西省中学生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大纲解析

一)考核知识点。

知识学习;学习理论;学习动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第二,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第三,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第四,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第五,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3)概念同化与形成。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一般来说,概念的属性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获得: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关键特征以形成概念。这一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另一个途径就是概念同化,指用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只需将所呈现的概念的关键属性与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互耦合,就可以理解新的概念。

这一途径适用于已具有了一定基本概念的学习者。

4)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理论。

试误说。最早利用动物研究问题解决行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通过迷笼实验提出了试误说。

这一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经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境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顿悟说。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顿悟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景的突然领悟。

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算法和启发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

5)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原因。根据动机的**,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是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活动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活动时的情绪;能否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

6)学习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的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在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等。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有:第一,记忆术。

常用的记忆术主要有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以及位置记忆法。第二,做笔记。第三,提问。

第四,生成性学习。第五,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正强化与负强化、尝试错误学习、普雷马克原理。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试误,联结公式是s-r。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这种理论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他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普雷马克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他还认为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第二种是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第三种是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8)认知学习理论——顿悟学习、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作出了解释。他们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是:

第一,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是突然的顿悟。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一,学习观。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第二,教学观。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第三,学习法。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首先,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心理学大纲解析

论述题 一。个体心理现象。1.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动机 需要 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人的认知 情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4.心理特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2019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

新大纲出来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大纲内容是什么,而是今年的大纲跟去年的大纲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预示了什么?该怎样针对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复习进度和计划来争取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针对这些问题,勤思考研在2012大纲解析出版后的第一时间来分析下大纲的变化及应对策略,希望对广大研友有所帮助。总...

2019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

2015年心理学考研 微博 大纲在众多考生的期盼下终于跟大家见面了!勤思考研在这里为大家做一个简明的整体解析,主要剖析新大纲的变动特点以及相应的复习建议。新大纲出来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大纲内容是什么,而是今年的大纲跟去年的大纲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预示了什么?该怎样针对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