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2:19:28 阅读 8798

目录[隐藏]

审美心理学代表性理论观点

审美心理学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本段]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编辑本段]审美心理学代表性理论观点。

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 ,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

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

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

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此说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

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

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

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于艺术幻想,幻想**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布洛通过实验把人对颜色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为四类: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颜色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生理类。

这一类型的人注重颜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颜色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从蓝色联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类。

这一类型的人认为颜色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如认为红色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

布洛认为属于性格类的人们在对颜色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颜色以拟人的性格,对颜色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颜色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颜色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颜色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

英国美学家迈尔斯与布洛一样通过实验把人类对**的审美体验也分为四个类型:即主观类(注重**对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联想类(注意**所引起的联想)、客观类(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本身的技巧)、性格类(把**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迈尔斯与布洛一样,认为四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还有人按照在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中,知觉侧重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成感觉型、想象型和思考型三类。又按在欣赏时感情活动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观型3类。

按照对新奇感的态度分为“保守”型和“进步”型两类。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八个类型。他认为,审美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大多属于“内倾感觉型”或“内倾直觉型”。

并且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他们所属的性格类型或显示出与其性格相反的类型。

编辑本段]审美心理学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

心理学中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论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审美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精神分析学派的贡献在于审美过程的动力方面。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揭示出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用艺术和神话中的生动故事来说明他的心理学理论,如恋母情结。

又用这种理论去解释文学艺术中的奥秘,如莎士比亚、达·芬奇的作品和创造心理。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是审美心理学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学派的贡献在于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和“力”与“场”的概念去解释审美过程中的知觉活动,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论述主要在视觉艺术中的审美方面。

行为注意学派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集中在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实验,主要是观赏者对艺术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应。艺术品的典型特征是唤起欣赏者的兴奋并出现先强后弱的变化。这种兴奋的变化就是产生愉快、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和机制。

信息论心理学通过对审美知觉的研究认为,知觉者欣赏艺术品时会唤起一种期望模式,当期望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能,在达到了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

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是用主观内省的方法,去观察、体会和研究自己的审美心理体验;二是用科学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客观地观察、分析实验的结果,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所提倡的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实验美学。

实验的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时要把审美的完整经验打破,去研究部分,这就破坏了美。并且各部分之和并不能等于全体,因此结果不十分可靠。另一个困难问题是,作为实验对象的一般被试,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区别开来,常把二者混淆。

随着实验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和完善,上述困难问题已经得到部分解决。当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趋向于两类方法的结合并用。

编辑本段]书名: 审美心理学

作者:周冠生。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审美心理学并不满足于描述审美心理现象,而要在了解审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美活动的成效,因为“心理学就是人类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并改造自己而了解自己的一门必要的科学”。

回顾文明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人类对审美活动有一个“之”字形的认识过程,即从高度重视至轻视再到十分重视的历程。

在图腾社会中,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密切关联,甚至是“合二而一”的。例如,歌舞是激励美感的最有效的手段。图腾民族,从出生到死亡的仪式,无不以歌舞为重要项目。

图腾集团的成员,达到一定的年龄,举行入社式后,“令新成员学习图腾的叫声,模仿图腾的动作……跳舞一项所表现者尤甚”。

我国春秋时代学术的繁荣,莫不与审美文化的发达有关。例如孔子提倡乐教,在其私学中,弦歌之声不绝。作为儒家教育计划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不仅地位高,里范围宽广。

乐不仅包括**、舞蹈、美术,而且绘画、雕镂、建筑等亦包容其中。古代知识分子爱美——爱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是最基本的修养。

自从宋代兴理学以后,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下,人们的爱美之心受到极大的禁锢。在资本主义功利主义教育下,强调数理化,轻视审美教育,学生成了缺乏美感的“机器人”或专装知识的“瓶罐”。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每况愈下。

到了21世纪,人类“再度文艺复兴”出现了一线曙光,涌现了“美”“真”汇合的巨流,著名物理学大师李政道、杨振宁教授相继从自然科学立场**美的真谛。

李政道教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宣传美(艺术)真(科学)的统一性。当他举行科学学术报告会之际,专请著名画家泼墨抒怀,把科学话题与绘画佳作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杨振宁教授自幼学习唐诗、**,在物理学**中发散出形象思维的火花。他说:“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苏步青教授,既是著名数学家,又是出版过多部诗作的诗人。他对审美价值的认识颇为精辟。他说:

“我是研究数学的……整天和数学公式打交道,大脑容易疲劳,生活也比较枯燥,倘若通过文史学习,包括诗词的阅读,来调节一下,这对于本行的钻研不无好处。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围棋名手同对方下棋,酣战中,对该走哪一子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往窗外看了一看,天边正好飞来了一行大雁,他恍然大悟,下了极其精彩的一子。

……理工科的大学生搞点形象思维,……是很有好处的。”

爱美是人的本性,社会愈向前发展,人类更要关注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艺术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活动不可能超脱审美,因为艺术文化具有五大功能:

第一,渗透功能。艺术文化渗入到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之中,她深化着生活,美化了环境,也改变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因此,人类要能够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有效地生存,则不能不掌握艺术文化。

如果一个当代人缺乏起码的艺术素养,那他不能不是一个精神发育不全者,或者是一名文化畸残者。

审美心理学作业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适用于课程 提交报告 科目 审美心理学教师 赵伶俐。姓名 徐顺智学号 20110502011 专业 艺术学类别 学术型 上课时间2011年10月。考生成绩 阅卷评语。阅卷教师 签名。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一 中国印象派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 朱光潜。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思...

戏剧审美心理学

戏剧审美心理学 余秋雨四川人民 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 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九十年代香港剧坛点将录 第二辑 香港戏剧协会出版 空的空间 英 彼得布鲁克中国戏剧。欧里庇得斯悲剧集 精 罗念生 周启明译人民文学 论焦菊隐导演学派 文化艺术出版社 编剧概论 马琦。戏剧与时代 董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