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发布 2022-10-11 21:08:28 阅读 1854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1.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记述观察所得。

2.把握不同动物的家的称谓,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3.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去掉这些词语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理解关于秋天的谚语的含义,并进行积累。

教学重点:1.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积累、运用关于秋天的谚语,感受秋天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从课文中摘录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的角度进行思考。

a.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b.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c.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过渡:同学们,认真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如何观察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读一读老师给出的几个句子,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交流讨论,推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生1:a句在描写蟋蟀时,运用了很多动词,可见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因此才能将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描写得这么准确。

生2:从b句中的“不几天”一词中我了解到,观察需要耐心、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

生3:c句描写生动,画面优美,这是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使描写充满趣味性,我们在朗读时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3.教师出示几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写一写。

a.夏蝉在树上叫。

b.荷花盛开了,散发出淡雅的清香。

c.小鸡啄米。

4.学生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a.炎炎夏日,最为动人的,就是蝉的鸣唱了,一声接一声有节奏的“知了——知了——”天气越热,蝉叫得越欢,使人听了更加烦躁。

b.公园里的荷花盛开了,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人一靠近,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这淡雅的荷香也吸引了一群蝴蝶,它们在荷花之中舞蹈、嬉戏,令人赏心悦目。

c.看到前面黄澄澄的稻米,小鸡们开心极了,它们欢叫着扑过去,啄起稻米粒就咽了下去。

5.教师点拨,并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同学们,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要想通过观察真正有所得,还是要讲究方法的。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重点了解了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借鉴。

希望同学们能活用这些方法,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狗鼠鸟猪马鱼牛虎。

窝洞巢圈塘厩穴棚。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有家,这个家温馨、有爱,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你们知道吗?

其实动物也是有家的。它们的家在哪儿?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该如何称呼它们的家呢?读一读教材中的题目,将动物和它们的家连起来。

2.指名学生连一连,并说说他们在连线过程中的新发现。

明确: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它们的家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但是有些动物的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比如“鸟窝”又可以叫“鸟巢”,“鼠窝”又可以称为“鼠洞”等。

3.教师板书其他动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家。

示例:鸡——舍、窝、笼蚁——穴蜂——窝、巢龙——潭。

4.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内容,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的异同。

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过渡:在汉语中,有一些表示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这类词就是副词。本题中加点的两个词就是副词。

副词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表示程度、表示范围、表示时间、表示肯定或否定等。正确辨析副词的作用,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这两组句子来了解一下副词。

5.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有什么含义。

明确:第一组中的“逐渐”一词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成灰色的,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二组中的“最多”一词表明隧道的深、宽不是确定的,只是估计出来的情况,但是深不超过九寸,宽不超过一指。用上加点的词语,表意更准确。

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6.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强化对副词的认识。

别的昆虫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他知道了事情的结局。他大概知道了事情的结局。

明确:第一组句子中加点的“大多”说明绝大部分昆虫是这样,但不是指所有的昆虫,表意更准确。第二组句子中的“大概”表示推测、不确定,他也可能不知道事情的结局。

三、日积月累。

1.教师出示秋天的**,引导学生体会谚语中的秋天。

过渡:同学们,不知不觉秋天来了。秋天在哪儿呢?

在雨后的空山中,在菊花盛开的篱边,还是在残霞映照的孤村里?秋天在古人的诗中,秋天也在劳动人民丰富的创作里。那些通俗、流畅的谚语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关秋天的谚语反映了秋天的特色。

现在我们就来读读教材中给出的谚语,感受浓浓的秋意。

2.指名学生朗读谚语,并能背诵、积累。

3.教师讲解部分谚语的含义。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天气转凉,扇子就可以收起来了。

二八月,乱穿衣:农历的二月(初春)、八月(初秋),天气变化无常,人们的衣着差异很大,有的人穿棉衣,而有的人已经穿春秋的衣服了。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指一到夏历八月就进入了秋天。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农历**月还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4.教师出示一些关于秋天的谚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关于秋天的谚语。

过了白露节,夜冷白天热。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九月阴一冬温,九月晴一冬冰。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次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学习方法、词句运用、知识拓展。在“交流平台”中,我们主要通过回忆课文内容,学习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词句段运用”中,我们了解了动物的家的称谓,并辨析了副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在“日积月累”中,我们体会了一番谚语中的秋天,并积累了一些有关秋天的谚语。

课堂上,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同学,课前就搜集资料,给我们讲了动物之家的趣闻,真不错。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再接再厉,有效利用课堂的分分秒秒,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吸收。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案

3 选定对象 老师 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 自主写作第三课时。讲评 一 多元评价,认真修改。1 自己读一读,改一改。2 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3 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4 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 成语故事。1 自读故事,读熟短文。1 自己练习读短文...

三上第三单元 《单元整理课》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第11课时单元整理课。语文园地三。一 教学目标。1.能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 申 介 等7个生字。2.能了解三组带 口 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特点。3.朗读 背诵关于 理 的三条谚语。二 教学过程。一 明确任务,导入新课。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大家读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掌握了很多的识字 积累的好方法。这节课...

三年级上语文园地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自主 和发现的能力。2 通过 读读背背 和填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3 以 秋天 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 难点。在习作时,能把自己的各种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教学时间 4课时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