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假设某一个旅游目的地,门槛规模为日接待量为5000人,最大接待量为15000人,当旅游目的地的实际接待量不足5000人时,实际客流量低于门槛规模,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便会出现亏损现象,当接待人数超过15000人时,旅游目的地由于接待设施以及景区容量不足,不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这两种情况下,相对于旅游目的地拥有的接待规模,会出现短期内的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现象。
旅游目的地的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是旅游目的地短期经济波动的两种表现形式。过剩需求是旅游目的地的最大接待容量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市场在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旅游地的旅游旺季与淡季,便是旅游目的地过剩需要与过剩供给的两种表现形式。
无论什么样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都会存在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的现象。研究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现象的原因是,可以归结为两个:一个是旅游目的地的供给因素,另一个是旅游需求方面的因素。
作为一个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受旅游资源性质和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不同的时间或季节,其旅游吸引力会呈现出强弱和大小的变化,使得旅游目的地观赏价值、度假价值在不同季节里出现较大的波动,这种旅游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对旅游者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产生影响。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受人们休假制度以及工作日制度的影响,人们的旅游需求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特别是人们的假日时间在全年分布上的不均衡,会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规模形成一定的时间约束。
以上两个因素是形成旅游目的地的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的主要原因。
诚然,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并不是旅游目的地独有的经济现象,商品经济的各个生产领域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经济现象。所不同的是,与其他生产领域相比较,旅游目的地的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经济现象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是一种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在同一时期内,旅游目的地都会出现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的现象。
不仅如此,两者之间的转化速度也是惊人地,过剩需求与过剩供给可以在月与月、旬与旬,甚至是日与日之间发生转变。需求与供给之间对比关系如此频繁地变化,是旅游目的地短期波动的主要特点。
二)旅游目的地短期波动的影响。
旅游目的地短期波动存在的直接影响是管理者或投资者难以确定一个具体旅游目的地供给规模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宏观控制造成了困难。在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规模确定是,在旅游需求存在时间变化的情况下,研究全年供给规模与全年需求之间的平衡时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并不能解决在一个特定时间内(如一日)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供给总规模超过全年需求总规模的状态下,在一个特定时间内,由于旅游需求的时间性与季节性旅游目的地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现象还会出现,这是旅游目的地供给规模的界限究竟是什么?
旅游目的地要想获得良好地经济收益以及较佳的服务质量,需要确定旅游目的地科学供给规模,并以此作为界限来指导该区域内的旅游设施建设以及景区容量的确定。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解决,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或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时会发现,要确立一个科学的旅游目的地供给规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由于旅游需求存在着时间差度,旅游目的地的日接待规模确定便有三种标准可以选择,即按全年日最大需求量、日最小需求量和日平均需求量。如果按全年日最大需求量确定旅游目的地供给总量,虽然可以消除过剩需求现象,当却不能消除过剩供给的现象,在全年大多数时间里,过剩供给将经常出现,这时,旅游目的地虽然可以保持较优质的服务质量和接待标准,旅游者在任何时候前往旅游目的地都能享受较好的接待服务,然而由于旅游目的地长期处于过剩供给的状态,投资不能得到回报,经济效益低下。相反,如果按全年最小需求量确定旅游目的地供给总量,虽然可以消除过剩供给现象,但却吧不能消除过剩需求的现象,在全年大多数时间里,过剩需求将经常出现,这时,旅游目的地虽然可以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旅游设施保持较高的出租水平,但却以牺牲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为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在非旅游淡季的任何时候前往旅游目的地,都不能享受较好的接待服务,甚至不能实现其旅游的需要。
即使按全年日平均接待水平确定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规模,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两者之间的极端问题,而不能完全解决或者消除这种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必然存在,那么就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质量随着时间的变换而产生波动的现象。
供给一定时,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服务通常会随着需求的集中及超常规的增长而发生质量下降。在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中,尽管由设施、景区以及劳动力所组成的供给能力是一个常量,在需求充足的环境中,基本供给还是有较大的弹性的。虽然前往景区的旅游者超过其合理容量的几倍以上,也能达到观光或者度假的最低要求,客房爆满也可以利用其他设施来接待旅游者。
供给的有限弹性,虽然能保证旅游者得到基本服务,但却不能提供幼稚的服务。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旅游目的地要使供给去适应需求,必然会放弃旅游服务的深度来换取旅游服务的广度,也就是通过降低每个单位旅游需求的满足程度达到接待更多旅游者的目的。
二、旅游目的地周期性演进。
一)一般理论。
旅游目的地作为一种地理现象与旅游现象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运动规律。在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周期概念的理解上有不同的认识。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会认为旅游目的地经济周期是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而从市场学角度出发则会认为旅游目的地经济周期应该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问题,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旅游景点的生命周期问题。
如果用接待规模和收入水平这两个指标,考察一个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旅游目的地的确存在着一个类似于生命周期变化的现象。有的学者便认为这就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生命周期。加拿大旅游学者巴特勒认为,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经过六个阶段:
探测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退或复苏阶段。探测阶段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旅游目的地的只有零散的游客,旅游地只有一些景点,没有特别的设施,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也为因旅游活动而发生变化;在参与阶段,随着旅游者人数增多且形成一定的规模,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便设施,旅游需要的市场范围开始出现,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生活也因旅游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到了发展阶段,在大量广告以及旅游者的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外来投资的增加,是原有的简便设施更新,现代化旅游设施大量出现,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旅游目的地经过发展阶段后便进入了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游客增长率虽然下降,然而旅游者总量却在不断地增加,旅游需求市场范围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增加以及形象宣传在不断地扩大,当地的经济结构域旅游经济紧密联系,旅游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增加;到了停滞阶段,旅游目的地的接待量以及游客数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于饱和,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重游客人或会议客人,自然和文化的吸引物被人造设施所替代;随后旅游目的地将进入衰退或复苏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吸引范围还是游客量已不能与新的旅游地相竞争,面对一个衰退的市场,旅游设施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而消失,生存能力是旅游目的地的主要问题,旅游地已失去原来的旅游功能。有些旅游目的地如果增加人造景观吸引力或者是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便可重新启动市场,进入复苏阶段。
对旅游目的地是否存在生命周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来解释旅游目的地的演变过程也是值得商榷的。诚然,一个旅游目的地由于投资以及市场变化,必然存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存在着周期变动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是不是说只要旅游地存在这样的一个变动,它就是一种市场学意义上的生命周期现象,就必然存在一个成长、发展和衰退的经济周期。如果巴特勒的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存在,不同的旅游地都必然按六个阶段的过程演变,那么旅游目的地也就必然存在着生命周期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性质的旅游目的地都必然具有一个生命周期。须知,旅游地周期性产品之所以存在生命周期,是因为产品的内在规律的市场变化,而不是由旅游地资源性决定的。
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产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旅游产品虽然是依据与旅游地特定旅游资源,经过合理组合而形成的,然而,它更具有技术性和市场性特点,旅游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变化是受旅游地产品的技术性和市场性等因素的影响,它与旅游地的资源因素没有更直接的关系。除了以人造景观为主体的旅游地之外,大多数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这些具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形成的旅游地,除了大规模的认为性破坏,一般都不会出现大规模早衰现象。
二)旅游地周期性演变形式。
旅游地演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旅游地发育阶段。这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旅游地的旅游经济发育程度低下,市场知名度较小,虽然在旅游地区域内存在一定质量与数量的旅游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数处于一种原始未经开发的状态,并没有形成足够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地的市场范围仅仅限于地区内或周边的少数游客。由于旅游地缺乏足够的市场吸引力,区内的旅游设施不足,旅游接待设施的数量与旅游服务体系都不具有大规模旅游接待的能力。
这时,旅游地的发育是在旅游需求拉动下,首先是从景点景区的资源开发进行的。旅游地的发育过程是一个旅游需求的拉动过程。旅游需求拉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生型”旅游需求的拉动,一种是“外生型”旅游需求的拉动。
“内生型”旅游需求拉动是旅游地区域内产生的旅游需求促进旅游地发育;“外生型”则是区外周边地区或者是更远的客源地对该地区的旅游需求的拉动。前者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旅游的,后者是一种具有单项属性的旅游地。但无论什么性质的旅游地,它的发育都是在旅游需求的拉动下形成的。
一般来说,及旅游地在“内生型”或者“外生型”旅游需求的拉动下,是从景点景区的资源开发入手而发育的。景点景区的资源开发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开发一个或者多个景点或景区,如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古代遗址等开发建设都属于这个形式;另一种是通过人造景观的建设,形成;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如游乐园、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等。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者两种旅游地开发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旅游地的性质,自然资源不足但客源充足的“客源型”旅游地,景点景区的开发一般选择第二种方式,而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资源型”旅游地,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一般选择第一种方式。景点景区的开发模式取决于区域内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
当一个地区在旅游需求拉动下,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景点景区的开发后,在景点景区内的设施建设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接待容量时,还不能此时的景点或景区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只能是一个旅游活动的观光点,或者成为初期的旅游目的地。初期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特征如下: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观光性为主,参观性门票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旅游者在旅游地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水平较低,旅游地仅仅是旅游者全程旅游活动中的一个空间点,旅游地的市场范围仅仅是区域性的,客源市场具有同一性;旅游地的服务体系单一,主要是围绕着景点观光活动而形成的产业与设施的配套;区内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人员在总人口中占较小比例,旅游收入在区内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较小比例,旅游产业还没有成为特定区域内一个重要的产业。
旅游地成长阶段。旅游地在经过发育阶段后,将进入一个成长阶段。由发育阶段向成长阶段演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旅游地从景点景区开发转向各类旅游设施的建设与开发,大规模的旅游设施开发是旅游地进入成长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旅游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旅游地某些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成为旅游活动的中心,大量旅游设施的聚集与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企业在地点上的集中,使得这个地区成为旅游地的核心,形成累旅游地中心地区。成长阶段中的旅游目的地主要经济特征:旅游收入中门票收入所占比例逐渐降低,食宿性、购物性和娱乐性收入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旅游者在旅游地停留时间一般在一天以上,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旅游地成为旅游者全程旅游活动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地;旅游地的市场知名度提升,市场范围不仅仅是区域性的,客源的市场范围不断延伸,区域外的旅游者大量流入,并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地的服务体系围绕着旅游设施而形成的产业与基础设施配套;区内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人员在总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旅游收入在区内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例达到5%以上,旅游产业成为特定旅游地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经济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主编 郑玉歆副主编 范金谭伟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中级宏观经济学在内容安排上力图能够涵盖应用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并在对其给予系统 准确阐述的同时,注重涉及应用经济学相关领域中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前沿专题。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是研究总体经济行为的,而经济活动的总尺度...
旅游经济学
天津一日游。五大道 静园 瓷房子 南市食品街 航母主题公园 海河外滩公园。行程安排 8 30集合出发,游览素有 万国建筑博览会 之称的 五大道 含讲解,游览20分钟。参观名人故居,包括末代皇帝溥仪携在天津的居所 静园 含门票 讲解,游览50分钟 参观价值60多亿元人民币 由五十吨水晶 几十万片五大窑...
旅游经济学
1 名词解释。1.旅游经济活动 是旅游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产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组合。2.旅游差价 指同种旅游产品由于销售环节 时间 空间 质量等原因引起对基本 进行调整后形成的 差额。3.旅游市场 指在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