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在职研究生作业

发布 2022-09-15 04:35:28 阅读 2171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广东省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班。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而今有机会在在研究生课程中再次学习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以下就我对这段时间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总结。

一、理解原文,熟背于心,融会贯通。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伤寒论》里的原文字数不多,但是每条原文需要我们字字斟酌,理解原文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这些内容。需要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才能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熟背于心,融会贯通。

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对于六经辨证之领会。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

“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3、方药对比及灵活运用的领会。

比较分析药物组成相近的方剂,往往可发现和理解仲景组方演变的过程。如小建中汤治虚证,桂枝加芍药汤治实证、桂枝加大黄汤治既非大虚也非大实,三方都是桂枝汤的演变方。再如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比较:

二者均**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用于病在少阳,又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呕吐而下利”者,阳明热结较重,即在小柴胡汤方中去人参、甘草,加大黄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一以疏利三焦气机,一以通下阳明热结;柴胡加芒硝汤则用于病势缓、病情轻,而见“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燥结热郁者,只于小柴胡汤中加一味芒硝,以和解少阳枢机而润燥软坚通结。要善于总结归纳仲景用药规律,比如某一药物用于多个方中,或几药共同配伍应用的规律分析等。如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汤),配杏仁平喘(麻杏石甘汤),配石膏解热(大青龙汤),配附子和解兼表散(柴胡桂枝汤)。

再如:桂枝与白芍,有19个方使用了这一药对,主要出现在桂枝汤类方中,一般桂芍相伍,功在调和营卫,桂枝为主者偏治表,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汤等;白芍为主者偏治里,如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等。有学者研究:

有40首方使用了桂枝,18首方使用了半夏,13首方使用了麻黄,13首方使用了大黄,11首方使用了茯苓,8首方使用了栀子,8首方使用了生附子,7首方使用了柴胡。结合这些数据及病机症候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仲景用药加减配伍规律。

至于一方多用,如有人总结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有6方面:①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6条,97条,266条,100条,263条,264条,265条);②三阳同病(99条);③少阳兼太阳病(101条);④少阳兼阳明病条);⑤阳微结(148条);⑥热入血室证(144条,143条,145条)。这样的归纳,可帮助我们全面掌握某些常用重点方剂的临床应用。

仲景对疾病体察入微,注意辨证求因,因而采用不同的**措施,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以便临床准确用药。如发热一症,病机多种,**有异:在太阳为卫阳浮盛,与邪交争;在阳明为里热亢盛,蒸腾于外;在少阳为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在少阴,或为少阴阳虚复感外邪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少阴阴虚热化之热移膀胱证,或为阴寒极盛、虚阳浮越;在厥阴为阳气来复。

再如太阳病虚寒之变致脾虚者,虽均须温中补脾,但因其表现不一,病机有间,治亦有异:脾虚饮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治宜苓桂术甘汤;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治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腹中急痛者,治宜小建中汤;表证不解,脾土受损,心中痞满,协热而利者,治宜桂枝人参汤。等等。

4、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之领会。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方面内容的简称。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归纳有二:其一是六经的主证,其二是六经的兼变证。

(1)六经病主证包括太阳病的表寒证,阳明病的里热证,少阳病的半表半里证;太阴病的脾阳虚寒证,少阴病肾阳虚寒证,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证。此六经病证,必须从**、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各方面详细弄清楚。主证既明,理解兼变证就有了基础。

(2)六经兼变证,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太阳病的转变,实证多传阳明,虚证易陷少阴。表寒实证多向阳明发展,即表寒郁阳一表寒郁热一表寒化热一纯热证,与此相反,太阳表寒虚证则易陷少阴。

因为寒能伤阳,阳气损伤,又可招致水邪内停。所以,表寒虚证之演变,一则为卫阳不足,在表之阳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一则为阳虚停水,如苓桂术甘汤证;以及真武汤证等。由此可知,太阳经的兼变证之所以繁杂,正是仲景据六经生理病理,以及误治失治,反复议论,洞悉常中之变,示人以规矩。

此外,在学习《伤寒论》时,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伤寒论》详寒略温,对六经的寒化证论之甚详,这是伤寒学说的特长。但对温热病的论述殊感不足,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使寒温两说融为一体。

后世温病学家,善治伤寒之学,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是《伤寒论》的最好注本。历代注伤寒者,多为随文衍义,囿于伤寒论伤寒,而温病学家跳出伤寒的圈子,看到了伤寒之不足,阐发伤寒之未备,这种治学方法着眼于学术的发展,难能可贵。

5、学以致用。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伤寒论》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专著,是对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只有勤于实践,实际印证《伤寒论》方证的临床指导意义,才能亲身体会其中奥妙。

伤寒论B作业

第一次作业。a型题 1.下列病证,哪一条不是麻黄汤禁忌症 d.二阳合病,喘而胸满者。2.下列汤证中,除哪项外,均可以见心下痞d.黄连汤。3.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 d.甘草泻心汤。4.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c.六 七天左右。5.炙甘草汤方中,没有...

伤寒论平时作业

太阳病篇平时练习题。杨丽 032012124 中西七121 1 判断病证是否传变的依据是什么?判断病证是否传变的依据是患者的脉证表现,而不在于患病之时日。若患者脉象仍与太阳病的其他见证相符,都未发生变化,说明病证仍在太阳,尚未发生传变 若患者出现恶心欲吐,烦躁不宁,又见脉象数急等,脉象均已不属于太阳...

在职研究生作业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得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 变更或消灭的资格。两者的区别在于 有没有 和 能不能 的问题。前者是说有没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后者是说能不能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另外,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