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题(共9分)
**。林嗣环。
京中有善**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生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会宾客大宴…… 2)既而儿醒,大啼。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翻译 10.找出选中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情形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8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的结构和表现**表演者的技。
艺有什么作用?(3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三、古诗积累(6分)
12 “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默背多少。
1) 鸟向檐上飞。
2) 此夜曲中闻折柳。
3)马上相逢无笔纸。
4)《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
5)而那过去了的。
四、现代阅读(24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完成13-22题。
一) (12分)
第二天,我晌午才起,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盐柴事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棹着小船,卖了豆回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了六一竟非常感激起,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3、六一对双喜说的那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责怪孩子偷他的豆,可见他的吝啬。
b.六一恼的不是偷,而是“踏坏”,可见他并不吝啬。
c.只是责怪孩子们不珍惜劳动成果。
14、“请客?——这是应该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六一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15、“不料六一竟非常感激起,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别人偷了豆,六一为什么还要“感激”?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答。16、“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戏和豆好在**?(3分)
答。17 划线部分即双喜的话有几层含义,请分别写出。(3分)
二)(12分)
母亲的眼泪。
张纳元。母亲很贤淑,且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动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
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
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六十多里的路到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给我做饭,她给我做的是糖水面条。
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
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有删改)
18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我”的母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用中词语回答)(2分)
19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是按照顺序叙述的,母亲的三次流泪表达了她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
20选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请结合句例说一说。(3分)
21“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中的“咸味”指什么?(2分)
22如何理解“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3分)
五、作(60分)
23题目①成长 ②那一次,我
要求①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②有真情实感;
写一篇不少于。体除诗歌外,立意自定,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b卷(共30分)
六、诗歌鉴赏(6分)
2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3分)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3分)
七、古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言,完成25-27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举茂才举以此遗之遗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暮夜无知者。
27利用中具体事例, 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八、名著阅读及语言表达(6分)
28.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
费现象也有增多的趋势。为增强节约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创建生态明凉。近日,校学生会在全校发起了一场“节约能,低碳生活”活动。
在活动中,男女生开展了节约竞赛。近期,学生会对住校男生和女生的节约情况作了调查,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调查表所反映的基本情况。(2分)
注男生124人,女生62人。
29.仿写(2分)(用语不能与所给句重复)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30.(2分)名著《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自传体**三步曲中的第一部。阿廖沙
其它两部分分别为和 。
九、语言运用(8分)
31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32、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全村的干部群众,都捐出了棉被、蚊帐、衣服等生活用品支援灾区。虽然少了些,虽然旧些破些,便是。
a、多一声响多一个铃铛,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
玉田县2006 2007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6页,七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 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用蓝 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答卷 一 填空题 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 1010 10,则n 2 已知线段a的长为3,请再选取两...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2009 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七年级语文。温馨提示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合理分配时间 2 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 新华字典 3 请你仔细思考 认真答题,不要过于紧张,祝考试顺利!一语文积累与综合应用 22分 1 下面词语...
七年级语文试题第二学期期中
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考生注意 本试卷由 积累与运用 理解与感悟 表达与交流 三部分组成。试题卷4页,答题纸4页,全卷24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试题答案按照题号顺序书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一 积累与运用 50分 1.给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