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习题

发布 2022-08-17 01:08:28 阅读 1702

八年级语文上册每课一练。

1.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锐不可当歼灭( )击溃( )绥靖。

阻遏( )鄂豫( )逃窜( )

2. 填空。

1)新闻又称___它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和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

3、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填番号)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

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

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

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

牢靠 b.坚固 c.巩固 d.

顽固)的, (a.弱点b.松懈 c.

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时间精确到“时”暗示什么?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

2 这段话分层。层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具体指。

4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议论。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议论;议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三)(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第⑵句与第⑴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2.从第(4)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 第(5)句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特点。

4.前几句中与第(6)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照应的内容是“ ”

5. 第⑹⑺句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6.“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7.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2024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体现了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2.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作用是什么?

3.用横线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4.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5.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a.采用倒叙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6.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芦花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疟( )子 ②寒蹿了一蹿( )

zè(歪 ⑤飒( )飒 ⑥阴惨( )

2.根据语境解词。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央告: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3.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选自本文是他的他的另一篇**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4.阅读**要注意把握三要素。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 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4.上面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5.“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

6.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7.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8.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主要抓住特点来刻画的。

9.概括选文的内容。

10.怎样理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

11.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八年级生物课课练习题

第八单元生物技术 3 第二十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3 第一节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3 实验报告 4 酿制酒酿 4 第二节食品保存 5 报告 6 食品保存的原理 6 第二十一章现代生物技术 7 第一节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7 第二节关注生物技术 8 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9 第二十二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练习题

蜡烛 练习题。姓名 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拂晓烧灼颤巍巍匍匐 2.根据拼音写汉字。j g ng d ji o w l 3.解释下列词语 精疲力竭 4.知识点巩固 1 通讯 记叙文体 分为 a b2 蜡烛 是一篇通讯。5.细读课文,揣摩下列语句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

八年级语文练习题

12月10日 6 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写出你的 发现。3分 材料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不断升高,帝企鹅的繁殖栖息地正受到严重威胁。此外,北极冰区狩猎场融化,致使一些北极熊只能同类相残,现在北极熊的数量正日益减少。材料二 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 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