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复习案

发布 2022-08-15 15:16:28 阅读 7203

历年中考分数07年4分 08年7分 09年4分 10年8分。

力和机械属于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应用的一章。其中前面三节讲了物理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后面两节讲述了生活、生产中的杠杆及其应用。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尽管同学们比较熟悉,但是他们在画力的图示或者示意图时,往往喜欢弄错。

杠杆及其他简单机械的知识同学们感到困难的是作图和计算。

一、考点透视。

1、基本概念类。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同学们扎实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知识,记忆准确。包括关键性的词语。此类题目多以填空题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基本作图类。

这类题目要求同学们很规范地做出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杠杆示意图等。在作图时,必须认真画,丝毫马虎不得。因为中考的评分标准是见错无分。

3、**与实验类。

此类题目要求我们能够设计相关的实验,在验证或**实验,从而巩固或延伸教科书中的实验。

4、计算与应用类。

二、知识点: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弹性。(如轻压直尺它发生形变,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原状;压缩弹簧,松手后,弹簧也能恢复原状等等)

2、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如橡皮泥用力捏后松手它不能恢复原状;面团用力握后松手它也不能恢复原状)

3、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如书放于桌面,书和桌子都发生了弹性形变,只不过这种形变量很小,我们不易观察,那么书和桌子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我们平常称它们为压力和支持力。)我们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弹力、张力等等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这些力实质上都是弹力。

4、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以物体产生弹性形变为先决条件,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弹簧测力计只有在弹性形变范围内,它的伸长量才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如果超出弹性形变范围,它就要损坏。

2、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指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注意。

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拉动时要避免与外壳摩擦,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尽量保证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方向与所测得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避免上述摩擦)。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第二节重力。

一、重力的概念。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大到天体之间,小到灰尘之间,以及地球与它附近的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正是万有引力把地球和其他行星束缚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转。

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符号为g,单位为n。

1、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通常叫做重量。

2、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其他物体对地球也有吸引作用,而重力特指地球对其他物体的吸引力。

3、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受力者是物体。

4、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太阳、行星、月球小得多,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非常小,小到我们不能察觉,比起地球对它的重力来说,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其关系为或,g=9.8n/kg。

2)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注意:(或)中的g为重力与质量的比例常数,数值为9.8n/kg,意思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在粗略计算时g可取10n/kg。

利用计算时,要注意式中各量的单位,m的单位是kg,g的单位是n/kg,g的单位是n。

2、重力的方向。

由于重力作用的效果是将物体拉向地面,因此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特性,可以制成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以在水平仪上悬挂一个重垂线,检查物体表面是否水平。

3、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重心的位置。

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例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2)重力与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重力虽与质量有关,但它与质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是本质上的,绝不可混为乙谈,它们的联系则仅在数值上。下面的**有较为全面的归纳。

第三节摩擦力。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2)两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3)两物体之间要有正压力。

3、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4、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5、施力物体:是相互接触的物体。

6、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等。

1)滑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2)滚动摩擦是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不能称作滚动摩擦力。

3)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4)还有一种摩擦叫静摩擦。两个相互接触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如推桌子却没推动,这时在桌子与地面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它阻碍了桌子与地面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其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由于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静摩擦力总与外力平衡,当外力逐渐增大时(但物体仍没有运动起来),静摩擦力也随之增大。

当外力增大到某一程度物体运动起来后,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就不再是静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1、跟压力大小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注意:这里采用的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采用。

本实验的测量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

运动,拉力f和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即f′=f,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知道摩擦力的大小。

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使接触面粗糙、增大压力。例如在汽车轮胎上刻上花纹,以防打滑;啤酒瓶颈握在手中时,如果要下滑,我们只有握得更紧就不会再滑。

这两种方法前者就是使接触面粗糙,后者则是增大压力。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些;用滚动代替滑动;使相互接触的表面分开(如加润滑油和用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第四节杠杆。

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1)“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有一定长度的,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2)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何形状的。

2、杠杆的七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它可能在棒的某一端,也可能在棒的中间,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4)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5)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6)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

7)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 ”表示。

注意:无论动力还是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一般情况下,把人施加给杠杆的力或使杠杆按照人的意愿转动的力叫做动力,而把阻碍杠杆按照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叫阻力。

力臂是点到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的,其力臂为零,对杠杆的转动不起作用。

3、杠杆示意图的画法:(1)根据题意先确定。

支点o;(2)确定动力和阻力并用虚线将其作用线。

延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并用l1和。

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如图所示,以翘棒为例。

第一步:先确定支点,即杠杆绕着哪一点转动,用字母“o”表示。如图甲所示。

第二步:确定动力和阻力。人的愿望是将石头翘起,则人应向下用力,画出此力即为动力用“f1”表示。

这个力f1作用效果是使杠杆逆时针转动。而阻力的作用效果恰好与动力作用效果相反,在阻力的作用下杠杆应朝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是石头施加给杠杆的,方向向下,用“f2”表示如图乙所示。

第三步: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将力的作用线正向或反向延长,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并标明相应的“l1”“l2”, l1”“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如图丙所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l1和l2恰好重合,这样就可以由杠杆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力臂食物大小了,而图甲杠杆在倾斜位置平衡,读力臂的数值就没有乙方便。由此,只有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我们才能够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因此本实验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绝不能再调节螺母。因为实验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

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杠杆如果在相等时间内能转过相等的角度,即匀速转动时,也叫做杠杆的平衡,这属于“动平衡”。而杠杆静止不动的平衡则属于“静平衡”。

三、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l1>阻力臂l2,则平衡时f1<f2,这种杠杆使用时可省力(即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但却费了距离(即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大于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并且比不使用杠杆,力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移动的距离大)。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熟记知识网络中的知识 6 7分钟 交流反馈 4分钟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第二课时 自学目标 1分钟 1.知道重力的概念 方向 能用g mg计算有关的问题。2.弹力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典型例题 10分钟 例1.关于重力,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 在空中向上...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复习案

历年中考分数07年4分 08年7分 09年4分 10年8分。力和机械属于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应用的一章。其中前面三节讲了物理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后面两节讲述了生活 生产中的杠杆及其应用。弹力 重力和摩擦力尽管同学们比较熟悉,但是他们在画力的图示或者示意图时,往往喜欢弄错。杠杆及其他简单机械的知识同学们感到...

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1 如图所示,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叠放在一起后很难拉开,是因为拉书时书页间会产生较大的 a 重力 b 弹力 c 压力d 摩擦力。2 图2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3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 行李箱安装滚动的轮子b 轮胎上制有花纹 c 车轴加润滑油 d 磁悬浮列车...